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3537

[ 吴振华 文选 ]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深层对话

◇ 吴振华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对话应是师生平等基础上彼此都敞开心灵的深层对话。只有深层对话,对话者才能与文本、作者、自我、他人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锋,从而改组或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认识、情意和思想境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追求深层对话。
  一.转换思考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话时若能宕开一笔,打破传统思维,转换思考角度,往往会带来更深层面上的理解,从自己的箱子里走出来,找到一个全新的天地。《藤野先生》中有一段鲁迅的感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多数同学受课本注解和相关参考书的束缚,从日本“爱国青年”这个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歧视中国留学生,认为鲁迅是预先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而有学生转换思考角度,从中国留学生这方面来考虑问题。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胸无救国之志,浑浑噩噩,不思上进,文章开头写到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学生赏樱花、留辫子、学跳舞便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日本“爱国青年”歧视、怀疑中国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中国留学生中抱着救国之志认真读书的也有人在,像詹天佑、鲁迅等,但这毕竟是少数,结果他们也遭到了歧视、怀疑。鲁迅在谴责日本“爱国青年”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那些中国留学生的反感、厌恶。他弃医从文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拿起笔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看客,唤醒那些不学无术混日子的中国留学生。
  二.质疑经典结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质疑是一种深层、有效的对话形式。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向大师挑战,敢于在老虎身上拍苍蝇。对于那些经典结论不妨来个怀疑,不被“经典”两字所迷惑。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它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一课对话过程中有同学对这个经典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新时代特定的背景之下要灵活处事,不妨来个暂时的忍辱负重,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我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接受了其它国家所提出的一些苛刻的、不合理的条件,像每年要从美国好莱坞进口五十部大片,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电影事业,占据了中国的电影市场。暂时的忍辱负重换来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真正形成。这样的对话无疑具有深度和广度,学生与时俱进,做到跳出书本看书本。
  三.辩证分析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同一件事、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中应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在课堂对话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使对话更趋全面、更趋深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有一段比尔抛弃同伴的描写:他们本是两个人,但就在他的脚腕子扭伤后,他的同伴比尔抛下他,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先走了。这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来看,绝不允许。在生死关键时刻怎能忍心抛下朋友不管呢?应该出生入死,患难与共。如何看待比尔抛弃别人这种做法呢?在对话时,多数同学认为比尔无情无义,有同学却认为应辩证全面地分析。试想在那茫茫的荒原上,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饥寒交迫,野狼袭击,人随时会面临死神。比尔哪有能力来救助脚腕受伤的同伴呢?
  四.展开多元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理解是深层对话的有效载体。要与文本直接对话,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不以本为本,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完美的过程。《曹刿论战》中写鲁庄公在战前提出了“取信于民”的具体做法: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话时,同学们围绕这句话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执法,为民作主,作好了战前的政治准备,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得道者多助,长勺之战稳操胜局。有的认为鲁庄公是在敷衍曹刿,假心假意作政治秀。既然不能一件一件调查清楚,怎能处理得合情合理?前后矛盾。有的认为这是鲁庄公临时提出的观点,只是停留于口上而已,没有付诸行动,怎么取信于民,可以之一战呢?即使实施,也应有一个过程,当时已兵临城下,哪有时间来秉公执法?有的认为仅仅公平办案就能得民心了吗?得民心应是多方面、长时间的。况且从鲁庄公前两答的情况来判定,他平时不可能得民心。岂能一下子形成“人和”的局面,这是作者夸大其词。通过以上一番对话,同学们鞭辟入里,深刻理解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内涵。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追求深层对话,切忌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惟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生发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吴振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吴江。本文编校:左晓光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深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