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55

  

老师,宋词为什么这么愁

◇ 陈海亮 陈旦阳

   “请大家说说看,对于本文还有什么疑问?”
   这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的结束课,每课结束时我常提这样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犹豫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老师,宋词为什么这么愁?”
   我一惊,全班同学也为之一愣。读书、教学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到了该问题的意义。“宋词真的愁吗?”我反问了一句,学生马上回过神来。大家纷纷发表看法,一致认为宋词确实以愁情见长,课文中的《望江南》《武陵春》就透露出了闺怨之愁,范仲淹的《渔家傲》体现了将士戍边思归之愁,辛弃疾的《破阵子》则体现了壮志难酬之愁,同时大家还列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煜的《虞美人》。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引领他们打开这座金库。“宋词为什么这么愁?”我不失时机地把球又踢还给学生,大家一时语塞。于是我提议:既然谁也说不清楚,我们不妨以善写“愁”的词人为例,通过查资料找证据来证明。学生一致同意,很快自行分组找证据。
   第二天上课,我就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学。我说:“宋词为什么这么愁?昨天,李燕同学问了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也难以说清,但经过了一夜的思考与查阅资料,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
   于是,学生陆续举手发言。
   生1:宋词为什么这么愁?我认为主要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声声慢》就展现出两个不同的风格。《如梦令》是一首热情歌颂大自然的名篇,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心态,这与《声声慢》反映的心情形成反差。这主要原因在两篇作品分别为李清照前期和后期创作。前期她生活安逸、宁静、平和,因而作品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以及与丈夫小别后的淡淡哀愁。而后期几经离乱,饱受名誉之痛,心灰意冷,因此其词不带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功利色彩,以特有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来倾诉自己内心曲折的情感和伤痛。
   生2:我也有同感,有的词人生活较为顺当,过着富贵优裕的生活,如温庭筠、冯延巳、张先、晏殊等,他们多用词抒发自己的闲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达官贵人在生活中的共同愁情。而更多的词人生活波折坎坷,有的一生遭遇很大变故,如晏几道、李煜、李清照,有的仕途曲折,宦海浮沉,如柳永、辛弃疾、贺铸等,有的则因为自己个人的情感生活不如意,如陆游、朱淑真等。
   生3:我来说说苏轼、辛弃疾。苏轼仕途多艰,卷入新旧党争,政治失意,元丰二年,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诬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黄州,绍圣初年,又以“为文沉斥朝廷”之罪远谪惠州、儋州。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孝宗乾道年间,辛弃疾先后提出抗金大计和恢复中原的建议,但遭冷遇。这种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之情,在苏辛两人的词中都有充分反映。
   生4:宋词的愁,不单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还和词的格律有关,诗结构齐整,不易抒发感情,而词却不同,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由歌乐演化而来,本来发端于民间,使词更能渲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什么唐代兴诗而不兴词,宋代兴词而不兴诗?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那段历史,宋词的愁,其实就是宋代那段历史的哀。唐代以盛史为主,诗以史为主,主动承担起了“文以载道”的功能,而宋以动荡史为多,词则担当了渲情的角色。所以宋代出现了如李清照、柳永、苏轼、陆游等如此多善写愁词的人。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于是进行小结:“同学们的理解,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确,每个善写愁的词人,都有个共同点:他们的个人经历愁。如李清照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构成了个人的悲情。因此,其词由清婉转为悲戚,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徊杳渺,柳永、苏轼亦然。再加上词本身的格律特点,更加决定了词的‘愁’态。”
   教学至此,按理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生成和拓展,然而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于是进一步追问:“宋词的愁是否真是因为当时社会的‘愁’?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是否有很大的关系?”
   课堂一片寂静,大家思维的波涛在暗涌,视野也更宽广了。过了几分钟,思维的火花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
   “故乡在金兵铁蹄下,丈夫尸骨流落异乡。几年的逃亡生活,词人李清照饱尝了辗转流离的愁苦和切肤的家国之痛,此时写出的词怪不得如此的沉重。”
   “南唐后主李煜,他是南唐的皇帝,即位时,南唐就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以国破身俘为界,他的前期词以炫耀宫庭繁管促弦、寻欢作乐的生活为主,后期以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为主,表达了追念故国江山的惨痛哀感之情,他的词就是那段历史的写照。”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如此的慷慨悲凉,国家的破碎,生活的辗转,壮志的难酬,以此而愁,是愁国、伤国、怀国。我好像听到了‘可怜白发生’的叹息声。”
   看着学生一个个眉飞色舞,我知道,我又一次创造了教学上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温岭市泽国三中)

老师,宋词为什么这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