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57

[ 刘殿臣 文选 ]   

多情·动情·感动

◇ 刘殿臣

   素有江南“一枝笔”美誉的柳永,其词嗟叹哀婉、缠绵悱恻、凄楚动人,常惹得十七八女郎无端生怨、泪眼婆娑。或许柳永的万千风情吻合了时代的悲哀,或许柳永的愁情满怀见证了人生际遇的多难。不管是天涯沦落还是孤独迷惘,都磨损不了他任性不羁的个性,也抚慰不了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但艺术的灵性浸透肌体渗透血液,文学的智慧在他的笔下尽情挥洒。
   如此一位写词的丹青圣手,因时运不济,沦落成歌楼舞馆中粉红女郎的“铁杆粉丝”;因才华横溢,又成了文人雅士心目中倍加推崇的偶像。近千年光阴如水流逝,但柳词的光彩和魅力不减当年。执教多年,每每讲到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心中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和悲怆,或许这其中有着对柳永的特殊怜悯,有着对柳词别样的钟情,抑或就是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在个中作祟吧。
   今年又到了讲这一课的时候,我本已对教材烂熟于胸,但还是强迫自己伏案细品,试图从中寻找一种柳暗花明的新感觉,希望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和理解柳词,使自己更使学生能轻松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和着词人情感的脉动而共舞。回想以前,课堂上自己充当主角,讲到动情处,双眼盈泪,全然不顾作配角的学生的感受。也许是历史的隔阂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许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水平有限,学生总是吃惊地望着我,眉头紧蹙,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视柳永为异端和另类。这一切都令我感到伤脑和懊恼,这种阴影压迫了我很长时间。穿旧鞋走老路已进了死胡同,寻求改弦更张的方法才是惟一的选择。我反复地研究课本、细究教参、琢磨学生,用课本解读教参,用教参透视学生。现在的学生视野广阔、知识宽泛、崇尚自由、追求完美、富于表现、善于幻想,如能在学生身上做点文章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应是另辟蹊径的好角度,而后再牵出作品,让柳词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场景和氛围中登堂亮相。于是,我怀揣着忐忑和谨慎的态度设计出了教学的第一步:投石问路,抛砖引玉。让学生做编导,设计出一对热恋中人因工作调动或外出求学而将分别的场景。话语一出,教室内七嘴八舌唧唧喳喳起来。有些学生想象大胆,把场景设在温馨的咖啡屋里,设在怡情的公园一角,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设在人流如潮的车站旁。恋人们卿卿我我,软语轻声,在柔情蜜意中促膝交谈浅斟低吟,在藕断丝连中相拥而泣挥手作别。学生奇思妙想,五花八门,但都合乎生活的情致理趣。我肯定了学生所有设想都合情合理,并从其中选出一个与柳词创设情景相类似的场面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内中人物的心情。学生获得片刻宁静,我顺势而下,缓缓地导出课文,并深入浅出地串讲了全文。就在学生处在惊喜和惊叹之中时,我实施了教学的第二步:动感地带,缤纷绚丽。请学生根据词的脉络流程用素描的手法给词涂抹几幅画面并要附上带有诗意的小标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精心地绘制着自己梦想中的画面。有的学生给自己的系列画起名为“长亭送别”“暖帐情话”“兰舟催发”“扁舟独行”“柳岸风月”等等。一幅幅带有稚气和梦想的图画很快就在学生笔下诞生了,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中的画请老师点评。我告诉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画面内容和含义。学生群情亢奋,个个想一展风采。我乘机推波助澜,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进入第三步教学环节:珠联璧合,连缀成文。在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融合以前所学知识,调动形象思维发挥联想能力,对词进行再创造,即给词再造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有个学生这样描绘词的上片:“在枫叶红遍万山的一个傍晚,骤雨刚过,薄薄的青雾浮起在旷野中。道路两旁的草尖和树叶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滴,耐不住寂寞的秋蝉扯着呕哑嘲哳的喉咙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歌。古道边上,行人渐稀,只有长亭依旧恭候着路人的享用。远远的,一对男女,不,是一对恋人,匆匆而来,一个走得快,一个跟得紧。路面上的积水溅湿了他们的鞋面和裤卷,但这一切并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在一个长亭旁他们止住了匆忙的脚步。乘着暮色,他们麻利地支起了帐篷,用长亭做筵桌,摆上了沉酿多年的葡萄美酒和亮晶晶的夜光杯。菜满桌,酒满杯,香飘千里。可像灌铅似的心再也无法唤起往昔时的欢颜和笑语。滴酒未沾心已醉,默默相觑脉脉情。帐外渔父的催促声一浪高过一浪,帐内俩人双手合一,默默地倾听着对方的心跳,虔诚地在为对方祈福和祈祷。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无语胜似山盟海誓。两只滚烫的手紧握在一起,四行热泪洒清秋。共携手出帐外,怅望天际,千里烟波之上的暮霭湮没了销魂而黯淡的离愁。”听着带有几分伤感情调和极富文学色彩的语句,我都有些眼眶发热。受感染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我知道,这掌声是学生发自肺腑的情愫感应,是学生和词人相知恨晚后的心灵相通,是现代和古代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的高度升华。就在学生完全沉浸在离愁别绪之情时,下课的钟声敲响了。
   这一节我依旧汗涔涔,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真情感染感动了我,学生在语文这块“我的地盘”中做到了“我做主”,同时也让我对学生和柳永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学生和词人的默契又使我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和心安。
   一次小小的教学探索,却收到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一小步的迈出驱散了困绕我多年的心理阴霾。我想,不是多情羁绊了我的思绪,而是柳永的多情打动了学生。
  (作者单位:巨鹿县第二中学)

多情·动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