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79

[ 周化成 文选 ]   

寻跑题轨迹教防跑招数

◇ 周化成

   作文切合题意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但不少学生写作时却常常跑题,尽管老师反复强调文章要扣题,甚至给学生指导了一些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方法缺少可操作性,效果不佳,难解学生写作之苦。笔者认为,要解决作文跑题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是怎么跑的,然后才可以自觉防跑。其次防跑要有招数,招数要有可操作性。如果能从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教学,想必效果会好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验,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此简介笔者教学的一些内容,与同仁交流。
   作文跑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滑跑”。由你要到的地方顺势滑到了别的地方。例如以“窗口”为话题或题目写作,有的同学不是就“窗口”本身来思考,来记叙或议论,而是透过窗口,把笔墨用在了窗口外面的风景、人物、事件上,就窗口以外的事物记叙、议论,这样就由话题滑向了与话题有关(但已经不是话题本身)的事物上了。再譬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三峡工程总工回答记者时说,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他们使三峡工程更加科学严密。要求以“反对”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由话题想到有人反对是不顺,是逆境,是挫折,于是就表达关于逆境和挫折的认识。显然,这已经离开了话题。
   二是“串跑”。即由话题或材料联想到了相近不相似的内容,跑到相近不相同的意义上。这是使用材料时没有认真分辨而导致的“串门”现象。例如上面以“反对”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就以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事例来说理,说老师讽刺挖苦爱因斯坦做的是世界上最差的小板凳,但他不在乎别人的“反对”,仍非常自信,正是靠着这种自信他后来走向了成功。显然,这里把“反对”和“否定”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反对”是属于“否定”,但“否定”不能笼统地理解为“反对”。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如果不加以辨析,容易导致形似的“串跑”。
   三是“钻跑”。不是朝话题或题目以外跑,而是在话题或题目之中,钻到了话题的一个方面里出不来,因而不能观照话题和题目整体。写作目的是以个别见全部,以特殊见一般,但由于只专注于个别和特殊的,于是就忽略了全部和一般的,因而客观上造成了跑题。例如以“失去才知道珍贵”为话题作文,当然可以从时间、健康、友谊、亲情等任一方面来体现“失去”是否珍贵这一内容。但是,如果只去记叙友谊、亲情等方面的故事,或者只去议论时间、健康等多么珍贵,而不上升到一般性结论,都容易被理解为跑题。特别是高考,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阅卷老师在没有发现跟话题或题目有直接关系的语句和内容时,判为跑题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四是“同名跑”。供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往往有一则或多则材料,不思考甚至不看材料,眼睛只盯住“以××为话题”或“以××为题”而想当然地来确定题意,在有些时候会造成跑题。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由于自来水压力大,水龙头常常溅得水到处都是,有人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滤网,水速慢了下来,不仅使用方便,还减少了水的浪费。以‘滤网’为话题作文。”有的学生对材料视而不见,写滤网有过滤作用,进而写学习别人要有所选择。显然,此文中的滤网和题目材料中的滤网已经不是一个内容,仅是名称相同罢了。而审题不去领会题目中词语的具体含义,只是凭脑子里固有的概念来立意,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同名跑”的现象。再如上文中以“反对”为话题作文,有的学生写“陈水扁反对祖国统一”,这里的反对和话题中的反对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话题中的“反对”是对我们的警醒,是帮助我们更完美。而这里写的“反对”则是截然对立的原则立场,二者同名不同义,自然远离题意了。
   弄清了作文是怎样跑题的,我们审题立意的时候加以注意,势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陷进跑题怪圈,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有效地摆脱跑题困境,还要教给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来防止跑题。针对以上四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应措施。
   一、滑跑是由话题或题目跑向与话题或题目有关的另一内容,针对这一点,可以采取“题意绑定法”来确定题目,即在确定的题意前或后加词语来命题,使题目和题意绑定,使题目和立意范围绑定,然后扣住题目作文,这样就不大容易跑题了。例如以“和谐”为话题可命题为:农村的和谐、校园的和谐、小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看得见的和谐、追求和谐、渴望和谐、为了和谐、并非和谐、和谐之歌、和谐之声、和谐之功、和谐之星、和谐的画面、和谐的未来、和谐的价值等等。如果以“责任”为话题,则可命题为:父母的责任、子女的责任、青年的责任、18岁的责任、读书的责任、不忘责任、放弃责任、责任的力量、责任的含义、责任不同、责任的幌子等等。我们把话题具体到了某一个方面,写作的方向性就会非常明确,因而不易跑题。
   二、串跑是由话题或题目内容跑到了相近但不相同也不相似的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在使用材料时没有认真比较和辨析。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用“材料比对法”。当作文涉及到其他材料时,一定要和题目中提供的材料作比对,看看二者在体现意义方面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是不是影响到跟话题和题意的一致。无论使用的是和题目中材料类似的还是相反的材料,也无论使用的是同类的还是比喻的材料,都要力争使用的材料和提供的材料一样,能准确体现话题或题目的内涵指向和外延范围。
   三、钻跑是以个别表现全部、以特殊表现一般的时候忽略了对话题或题目的观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只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意增加一些观照话题或题目、彰显题意的语句就可以了。这叫做“明示题旨法”。有一个同学在以“和谐”为话题作文时描写了三组镜头:第一组写的是早晨初升的太阳照在海面,波光粼粼,海鸥在海面戏水,成群的海洋生物在水下珊瑚礁间自由游动,渔民划起渔船迎着朝阳出海。第二组镜头写海岸线上宾馆林立,人群涌动,近海浅水处到处都是满足食客用的海鲜养殖场,稍远的地方一群人正在砍伐红树林。第三组写的是海啸袭来,海边花园和泳池在一浪又一浪的冲击下,瞬间消失在了海里,十几米高的巨浪压过海边的宾馆,留下狼籍一片。海啸过后,海滩到处是尸体,难民抱着死去的孩子在哭泣!这样三组镜头构成的作文是怎样体现“和谐”这一话题的,还需要阅卷老师去思考分析,如果老师没有领会作者用意,觉得这跟话题没什么联系,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在每组镜头后面加上一两句话来体现材料题旨,那扣题就很紧了。如在三组镜头后依次加上“人和自然在这里相处的是多么和谐啊”,“人类‘背信弃义’,不再和自然和谐相处了”,“大自然忍无可忍,这是一幅多么不和谐的画面啊”,这样,明示材料含义,把所写内容跟话题挂钩,谁还能说文章跑题呢?
   四、同名跑是因为不联系材料,对话题或题目作望文生义式的理解造成的。那么,我们审题时采用“注脚审题法”就可准确把握话题含义。所谓“注脚”,指的就是话题材料,它是话题的一个注脚,审题不能只从话题的几个字里面动脑筋,要读懂材料,借助材料来确切把握话题含义。如上文所举“滤网”和“反对”的例子,认真读材料就很容易把握话题的含义和范围。知道此“滤网”非彼“滤网”,此“反对”非彼“反对”,也就不会盲目立意了。
  (作者单位: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寻跑题轨迹教防跑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