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观光觉得山川是美的,居家休憩觉得闲适是美的,阅读经典同样让你感到魅力无穷。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名作《珍珠鸟》就是这样一篇百读不厌的经典,精致、细腻、动人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好”的世界。
一、情感“真好”
文以情动人,《珍珠鸟》向我们展现了人与鸟美好的情感,它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独词成句,置于篇首,然后补上“真好”的内涵,如此开头,真是别出心裁,充分表达了“我”对朋友送来的珍珠鸟的满意之感,喜爱之情。可以说文章中处处闪现着这种朴实的情感美,给读者以情感的教益。得知小鸟怕人,即使自己再喜欢,“也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当小鸟与我渐渐熟悉,落到肩上时,“我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喜欢不一定就是占有,它更是一种相互的欣赏,相互的关爱。也正是如此,小珍珠鸟才与我逐渐亲近,达成了这种情感上的信赖。文中这样的细节可以说随处可见,如:“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小珍珠鸟这些调皮可爱的举动无不在证实它对我的信任与友好,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二、描写“真好”
《珍珠鸟》一文没有多少华美的辞藻,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朴实之美,越品越有味道。如文章开头“真好”一词,虽没有多少渲染,但却传达出了多种情感,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对珍珠鸟的描写同样精彩: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里用“红”、“灰”、“白”多种色彩来描绘小珍珠鸟,又用“珍珠似的”、“蓬松的球儿”的比喻来形容它,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再看小鸟亲近“我”、信赖“我”的渐进过程:开始时,小鸟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发展到落在“我”的桌上,起先离“我”较远,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偏过脸来瞧“我”的反应,后来完全放心了,竟至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乃至白天淘气地陪伴“我”、傍晚也要父母再三呼唤才挤开绿叶钻进笼子,最后居然趴到了“我”的肩上……作者精当地选用了一系列动作:飞—落—撞—蹦—瞧—啄—趴……这就细致入微地把小鸟对“我”由远及近、由担心到放心、由亲近到信赖的进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点示了“我”不去伤害小鸟,转而抚爱小鸟、呵护小鸟,而且把小鸟活泼、淘气、任性的情态描绘得如在目前,十分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意境 “真好”
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意境的创设。“真好”的意境又以真实、细腻的情感为基础,以成功的描写为手段。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借助珍珠鸟由怕人到最终与人和谐相处的小故事,揭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这一大的主题。可以说此文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一个天地间的精灵,一个为“我”书房平添生趣的“朋友”——珍珠鸟,用它清脆的歌喉为“我”奉送上一曲清歌;它略带胆怯而又有点调皮的身影,映在书房和书架上,它小小的红色的小爪子蹦跳在书桌上,它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它居然能趴在“我”肩上睡着了。尤其是故事最后珍珠鸟趴在肩头睡觉一处细节更是妙不可言,珍珠鸟用它的调皮、天真、可爱形态和特有的灵性,映在“我”的眼中,渗入“我”的心里,构成“我”心中的一道迷人的风景。可以说文章把人与鸟的和谐推到了极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珍珠鸟溢于言表的喜爱,在淡淡的优美的文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鸟儿对“我”产生的信赖的过程,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美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同样异彩纷呈。不过,《珍珠鸟》一文的美感体验我想是每一位读者所共有的。
(作者单位: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