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孔乙己》时,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小说的无穷魅力:语言老辣沉稳,人物鲜明丰满,主题深刻犀利。
但在钦佩之余,我也产生了一点疑问,那就是文章第11自然段中关于“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几句。
在上文一个喝酒人口述之后,本段安排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过渡严谨,思路连贯,不过在认真品读中,我渐渐觉得有点不妥:首先前面不是明明写到,孔乙己因偷窃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吗?“折”即“断”也,这里怎么“盘”起来了?断了的腿能盘起来吗?针对这一问题,我曾咨询过有关专业人士,答案是:打“折”了的腿是“盘”不起来的。文章显然违背了这一医学常识,这对于曾经只身到异国去学医的作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失误。
也许有读者会说,大家鲁迅在这里只是泛泛几笔,用以突出孔乙己的悲惨情状和丁举人的狠毒、霸道,何必吹毛求疵?
如上说法与作家在文中冷峻写实的笔法,大异其趣,如果为了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丁举人的豪强、恶毒,把“盘”着两腿换成“拖”着两腿,效果是否更鲜明一些?反封建的主题更强烈一些?
当然,以上只不过是我在阅读和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正确与否还望大家指正。
(作者单位:全椒县小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