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54

[ 孙月星 文选 ]   

一次成功实践的启示

◇ 孙月星

   苏教版2007年新版的《语文》八年级(上)《小石潭记》换上了我推荐的新插图,这是我和团队依靠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取得的。其实,对2004年版和2005年版的插图,有意见的老师肯定有,而我们胜出一筹的是“破”中求“立”。
   2005年10月,备课组要我上一堂教研课,我选择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怎样按新课程标准上好这堂课呢?
   捧着教材,我琢磨着。我想从欣赏插图入手来组织教学。
   端详着教材上的插图,我陷入了沉思:那画上近4/5的竹林,一个人正往北走,背后是光秃秃的石头。不对啊,它与课文的内容不吻合呀。这时候,我的兴致来了。
   于是,我拟定了教研课的结构:熟读课文,师生共译,质疑插图,再集体创作。重点在质疑,正本清源。
   课上得很热闹,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图中那个人在干什么?
   生:在走路!在远望!
   帅:他的方向是——
   生:向北。
   师:跟课文中哪一句相吻合?
   (教室里一下子沉静下来。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
   生:——课文上说“潭西南而望”,他的方向不对;
   ——文中是“坐潭上”,站着走不对呀;
   ——《小石潭记》的主体应该是“潭”,而不该是竹子;
   ——图上不见“鱼”是一大缺陷,“鱼”和“佁”谐音,写鱼是写作者的快乐。可能作画的人不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气氛是宽松的、愉悦的,教室里充满了对教材插图的议论。
   “看来大家对这幅插图很有意见,那好,我们共同创作一幅新画。”很快就平静了下来的学生喜形于色,充满了好奇。
   根据课文内容,我又讲述了写作背景,突出了作者当时“乐中蕴悲”的心境。接下来,我们根据课文的意思,边读边理解课文边在黑板上共同创作简笔画:
   “伐竹取道”——茂密的竹林,有砍竹的痕迹和能走人的过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一个石质的小潭,水下的潭壁画出来,就显示出水很清澈;
   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画出鱼的动态(快乐)和静态(在沉思);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小溪的流向和石岩交差的岸势;
   “潭西南而望”、“坐潭上”——柳宗元这时是向南坐在潭边,正在想或在望;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把许多竹与树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这幅人物风景画,我们借文中语题之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微笑着对学生说:“一幅多美的画呀,让我们想法把它搬进教材!”在热烈的掌声中,听课老师、学生和我一样,心情异常激动,有的学生甚至说:“这样作插图其实并不难。”
   研讨时,同事们高度评价了我的创新精神,认为这是大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课后,我进一步钻研课文,写下了《〈小石潭记〉赏析和苏教版插画指正》。文章很快就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第9期教师版上。
   许多教师也许都能做到对课文提出质疑,我的执著就在于“破”后能“立”。在我寻找画家作画时,我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最终南京大画家王德舜先生实现了我的愿望。
   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一幅与《小石潭记》文意吻合的插图,终于获得洪宗礼先生及教材编写组的肯定,并在2007年下半年将新插图收进教材,又将我的文章编入同册教参,这自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喜事。
   新的插图(见文末),中央是潭,清澈的水中有游鱼,四周竹树相连,人坐潭边在发闷想。这样一幅人物风景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教材的美育情趣。
   由此,我想到,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不但需要专家、学者、画家通力合作,也需要一线教师敏锐的目光和超群的智慧以及不懈的坚持才能完善。
   对中小学教材来说,图文并茂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我们的插图工作人员,切忌想当然,应该善于整合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大家应该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教师关注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教材编写组应该鼓励学术造诣深、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参与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质量高、有特色、适用性强的教材。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

一次成功实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