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56

[ 屈艳青 文选 ]   

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

◇ 屈艳青

   在通读两遍文章后,学生几乎都能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正准备转入关于作者对胡同文化行将消失的情感态度探究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在倒数第二段作者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里提到‘胡同’和‘胡同文化’两个方面,而结尾只写了‘再见吧,胡同’,我认为文章的结尾应该这样写,‘再见吧,胡同和胡同文化’;或者从语句对称的角度,写成‘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
   这个问题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思考过,一时语塞。我先肯定了这位同学读书读得仔细,善于思考,勇于质疑,随即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
   生1:我也觉得结尾不太妥当。为了和标题照应,这样写是不是更好呢:“再见吧,胡同文化。”并且,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这样做,既能和标题照应,使得结构圆称,又能卒章显志。
   师:关于和标题照应的问题,同学们的结尾是一种,但是不是比原作更好,或者说,原作的结尾是不是就不行,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况且,对于文章的章法,汪老一直主张“随便”,即“文无定法,文成法立”,我们不应该用常见的模式来考量他的作品。当然,老师的这一理由不足以解答上面同学的疑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考,也给我一点思考时间。
   稍后,教室里渐渐有了交流的声音。再请学生回答。
   生2:我觉得只需要用“胡同文化”结尾,因为“胡同文化”可以涵盖“胡同”,比如说我们土家族的“吊脚楼文化”,本身就包含有吊脚楼。
   师:胡同文化可以涵盖胡同,作者是不是也这样认为?
   生3:是的,文章的标题是“胡同文化”,这就表明作者认为“胡同文化”应该包括物质的胡同和非物质的人文内涵。
   生4:不是,如果这二者可以用同一个词语来指称的话,文章就不会那样写:“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
   师:同学们的讨论涉及到文化的定义,据统计,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这两百多种定义粗略归纳起来就是两种,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争论的焦点就是文化狭义和广义的界定。所以我们不能从文化的定义上去讨论,这样没有结果。
   生5:我认为只需写“再见吧,胡同”,因为胡同会消失,而胡同文化不会。
   此言一出立即招来一片反对的声音:“文章里不是明明写了胡同文化会消失吗?”
   生5:是的,可是我们应明白胡同文化的内涵,“安土重迁”“易满足”“忍”“明哲保身”等等,这些精神特质会消失吗?作者明确写道:“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从本质上说,胡同文化就是市民文化。请问,市民文化会消失吗?既然不会消失,又何谈再见呢?
   这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同了他的观点,我听出他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于是故意问道:“那文章岂不自相矛盾?”
   生5:胡同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市民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但是,胡同消失了,那种市民文化还是胡同文化吗?是不是变成了“棚户文化”“菜市场文化”呢?一言以蔽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同文化会消失。
   师:所以你认为呢?
   生5:我认为作者的写法是合情合理的。
   师:愿闻其详。
   生5:所谓合理,前面已经说了,下面说说合情。请大家再看看胡同文化的内涵,“安土重迁”“易满足”“忍”“明哲保身”,这些精神特质有好的有不太好的,好的东西作者当然不希望消失,而不好的能不再出现更好。作者对作为物质的胡同的感情是单一的,那就是喜爱、眷恋,她毕竟是民族生活的见证,是历史风貌的积淀;而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喜欢或者不喜欢。
   同学们为他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折服,纷纷鼓起掌来。
   没想到这次节外生枝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锻炼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还从另一角度完成了教师课前关于情感主旨探讨的预设,可谓一石三鸟。
   教后反思:
   1.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意外,或是预设超越学生认识能力,或是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知特点,或是预设滞后于学生实际水平,或是预设漏掉文本可供解读的信息点。不管遇到上述的任何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以使预设贴近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充当教师写好了的剧本的演员,其自主无从谈起,其探究要大打折扣。
   2.别低估学生。作为有情感有体验的独立的个体,任何人都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慧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或许不是每一个发言每一个观点都经得起推敲,教师在尊重每个个体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去粗取精,总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巴东一中)

为什么只跟胡同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