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玩味之余,让人颇有感想。
画家作画,作家作文,或久经酝酿,腹稿既成,按图索骥,精雕细刻;或信笔所至,左右逢源,倚马千言,一挥而就。但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必须胸中有物,如果胸中无物,必然笔下生涩,犹如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作为一名教师,难免职业病的俗气,由此联想到了课堂教学。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堂下备课,钻研教材,梳理内容,精心设计,充分准备,然后按部就班,实施课堂教学,恪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是之谓胸有成竹,否则为胸无成竹。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胸有成竹几乎成了师能的代名词,教师同行以及学生和家长,对胸有成竹的教师备加称赞和推崇,对胸无成竹的教师则多有微词。对画家而言,文与可的胸有成竹也好,郑板桥的胸无成竹也罢,皆可谓神乎其技,各有千秋,难分轩轾;对于教育者来说,有无成竹,孰优孰劣,则一时难有定论。
笔者以为: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是教育的两个不同层面,前者是教师的知识基础,后者是教师的能力智慧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感悟。前者追求高度,后者追求适度。教育的和谐既表现为高度,又表现为适度。《天演论》中著名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是辩证科学,古人所谓过犹不及,恰好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以素质教育和知识创新为目标,以新课改为背景的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层次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乘的教学是使人明知识,中乘的教学是既教知识又教智慧,上乘的教学不但使人明知识长智慧,而且能使学生感悟人生。可以说,胸有成竹犹如教学的知识层、智慧层,胸无成竹犹如教学的人生层。
长期以来,我们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胸有成竹”,其实是很不周全的。胸有成竹只不过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储备,充其量也只能使教学达到第一、第二两个层次上。因为胸有成竹重视的是结果,忽视了过程,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使主客颠倒,教学目标偏离。要追求和达到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教师的教学必须达到胸无成竹的境界。
胸有成竹是一种存在,一种结果,它因既成事实而一成不变;胸无成竹是一种期待,一种状态,它因为“无”的状态而充满想象。如果用胸有成竹比喻传统教育,用胸无成竹比喻现代教育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传统教育知识第一位,能力第二位,人生第三位,现代教育恰好相反。胸有成竹的教学因为一切是预设的,既定的,知识可能被生吞活剥,智慧可能被人工填充,人生可能被贴上标签。胸无成竹的教学因为一切是变化的、生成的,教学就有可能成为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不会虚伪地设防,也不会一味地扮演角色,把自己藏在一个专业教师的假面具后面,使学生感到莫测高深。相反,他以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摒弃了个人表现的欲望、出彩的想法,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表里一致的。没有做作,没有伪饰,没有神秘感,师生之间是零距离的。在本色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知识,不追求整齐划一的结果,重在对过程的感受体验,重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期待,既不急于求成越俎代庖,也不一味等待无所作为,为了激励和唤醒、启发和诱导,既能适时适量地表达自己,又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真挚和信任充溢着课堂,使学生在毫无焦虑的状态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承担自己的责任,明确目标,有所行动。
由此可见,胸无成竹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比胸有成竹境界更高、层次更深的一种教学方法。孟子说过:“大而化之谓之圣。”这与郑板桥“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作画和教育之道可谓一脉相通,“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化”即是变化、变通、发展、提升。中国画坛自古以来多胸有成竹的画师,少胸无成竹的艺术家,同样,中国教坛多胸有成竹的教师,少胸无成竹的教育家,个中原因在于前者追求一成不变的结果,重视自身感受,后者追求过程体验,重视受教育者的期待。期待有可能超越,有可能突破,它包含着创造的契机。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