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的弊端。
奥苏伯尔认为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严格的逻辑形式实际上体现了专家、内行者所取得的结论。传统的教材上的定义、划分、分类等是把专家们取得的各种结论加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是把专家、内行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它忽视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物;在儿童的经验里,事物并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连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一句话,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于是课程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在新课程指导下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也改变了原先注重文体知识的排列体系。从注重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性,转而注重与学生认知的经验世界的联系。苏教版初中《语文》前4册单元划分的标准大致是按照“生活”的属性操作的。比如: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等。这使得语文的学习成为了“主题”的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当然说到底“课本”成为真正的“教材”中间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因素的介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是:“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实际也是对教师授课的建议。
理想的情况是“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王荣生)
实际情况是这两个“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可以说这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实际就是更艰巨的“备课”),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体现。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课本原来安排的内容是“亲近文学”,共5篇课文:1.《为你打开一扇门》2.《繁星》(建议略读)3.《冰心诗四首》4.《“诺曼底”号遇难记》5.《古代寓言二则》。编者的意图是让初一新生对文学有个初步了解,包括文学的多种样式:散文、诗歌、小说、(古代)寓言。第一课算是一个引子。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又适合学习者已有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准备,才能被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所同化,从而具有心理意义。否则,有意义学习便不可能成功。(《教育心理学》)
考虑到初一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他们形象的思维、感性的经验占主导。于是形成单元教学新的构想,以如下顺序开展本单元教学1——4——2——5——3。因为,初一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文学的几种形式、文学内容的性质而言,叙事的情节性较之写景的情感性更亲近;而诗歌的凝聚性、抽象性较之一般叙事性文章疏远。
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要强调各自特色,讲究一文一得,一类一得: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重在体会场面的营造和人物的刻画;写景抒情性的文学作品重在景色的描绘、情感的渗透(由于《繁星》这篇文章本身的限制,我个人认为文章不足以作为优美写景文的代表。我采用《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的片段进行教学);寓言故事,要在简单有趣的故事阅读中,初步感知文言文;现代诗重在情感的体验、哲理的领悟。
最后回过头再次体会第一篇文章的含义,并形成对文学的基本认识。
再如第二单元4篇课文:6.《往事依依》 7.《幼时记趣》8.《十三岁的际遇》 9.《伟人细胞》。这个单元的主题词是“金色年华”。从内容距离孩子心理的近远角度,我按这样的顺序进行了单元的教学:9——8——7——6。
《伟人细胞》一文所记载的是鲜活的初一学生的生活,这和它的读者们是一致的;《十三岁的际遇》作者年龄和初一的学生相仿,然而她思想的自信和成熟毕竟是超群的,可作为一种提升;《幼时记趣》内容上也是亲近的,只是语言上有距离,同时它又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的记忆,多少带有他自己此时的色彩;《往事依依》在这一点上与前者相似,这里有童趣,更多的是成长后领悟到的人生感悟。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单纯的童年的乐趣——成长的认识——成长的回首。
这样处理,相对而言更能接近“对学习结果,应该合乎逻辑地加以组织或安排,而对学习过程,则应该以合乎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顺序的方式来加以组织或安排”,实现“把‘心理的’看作实际经验过程,而把‘逻辑的’看作我们从经验中习得内容”的理想状态。
再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19.《三个太阳》 20. 《录音新闻》21.《“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22.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写作:写消息)。
无论是单元提示,还是写作训练的主题都告诉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它包括消息、录音新闻、新闻速写、通讯。但新闻的各种体裁都是在最基本的消息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而通讯更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同时就新闻相对于其他文章的区别而言,消息无疑又是最有特点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消息)特有的。
因此,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适宜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熟悉。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的教学顺序进行了如下的调整:22——21——写消息——20——19。
从文章本身的深度来说,《三个太阳》是最值得深入阅读体味的,其余注重应用性和信息的提炼即可。而写消息则采用了改写的训练形式,将21课的文本仿造20课文本改写为典型的消息。
(作者单位:苏州立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