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76

[ 艾会波 文选 ]   

重建中学写作教学文体的思考

◇ 艾会波

   写作是学生的书面语言交际行为。中学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的书面语言交际能力。写作教学要有一定的教学文体作为凭借。写作教学文体是写作教学中重要的写作知识,属于教学内容层面的问题,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可是正是在写作教学文体上,我们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写作教学文体遭遇的困境
  
   人们对写作教学中因为文体失范而造成的后果产生了极大的忧虑。写作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已经唤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人们认识到无论是日常的习作,还是考场作文,文体意识的缺乏和混乱都是严重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自选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但是学生文体意识不强仍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当前的作文要求中多有文体不限这一项,其初衷是解除学生的写作束缚,可是,文体不限往往“导致考生的误解而漠视文体,进而在作文中出现了非牛非马的所谓‘跨文体’、‘无文体’的写作形式”。这些写作形式被称为“散文(小文人语篇)”,而正如王荣生所说的,“将散文(小文人语篇)作为中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体式,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需要加以重视的是,这些论述不是一种臆测,而是严峻的现实。学生写作时缺少必需的文体规范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形成写作能力的有效保证。
   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不能按照一定的文体写作,在思考它的原因时,首先要看他们是否对一定的写作教学文体有所了解,他们学到的写作教学文体有哪些,这些文体是否适用,因为只有了解了适宜的文体,才能谈到熟悉它们。
   我国普遍使用的写作教学文体初创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家,融会西方语言学理论和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习惯,提出现代文体分类的理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划分写作文体的传统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渐渐形成了“表达三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教学文体分类体系。奠基者的初创之功难以磨灭。从这时起,中国的语文教育首次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文体。可是这些文体分类体系从它诞生起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沉潜着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积弊在今天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渐渐被人们认识。
   归纳起来,它存在以下弊病。首先是划分标准的问题。我们在进行一项划分时,总是要求有一个标准,并且这个标准要统一。“表达三体”是按照表达方式划分的,而应用文是按照表达功能划分的。由此来看,这个文体分类体系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其次,通过划分而获得的教学文体显得宽泛。教学文体最终要运用于教学,因此它应该是具体的、相对独立的,可以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文体应该是不可再分的。可见,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作为教学文体是不妥当的。因为,所谓的记叙文,“实际上是对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参观记、游记、访问记、回忆录、故事、童话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概括”。记叙文这一概念的外延过大,相应的文体规范是难以建立的,即使建立起来了,也要考虑能否使学生适应。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情况同样如此。
   由此可知,现存的写作教学文体体系有待改进。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文体及其规范,而不是外延广泛的文体概念。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现存的写作教学文体体系的欠缺是造成实际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不强的原因。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改进,写作教学的状况则难以改变。现在,重建中学写作教学文体体系急需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有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过去我们在文体教学上出的问题,并不在文体上,而在文体分类的不科学和不符合写作实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将文体驱逐出写作教学范畴,而是重新建构或调整文体分类体系。”
  
   二、对已有写作教学文体分类尝试的批判
  
   针对原有文体分类体系的弊病,张润秀等人提出了文体重构的新设想。他们认为,必须建构功能性文体教学体系。“以表达功能分类重构的文体教学分类体系是包举文学、实用两大部类一切文体文种的多级划分。第一级是基本文类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文类的表达功能可分别表述为写人记事表意、解说告知和论理立说,第二级在每一文类下位再作审美与实用及两者边缘交叉的语式(文式)之分,这也是功能性的本质分类。”
   这种设想的可贵之处有两点:一是提出分类标准应该统一,并且提出以表达功能作为分类标准。按照表达功能分类,是对原有写作教学文体体系分类标准的超越,符合写作教学实际。二是他们的设想中暗含一个观点,即必须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分类和写作教学文体分类两种事实。两种文体分类的作用不同,它们分属的学术领域不同,前者属于写作学意义上的分类,而后者是语文教学范围内的划分。尽管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很明显,我们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由于教学分类的特定含义和独立品格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文体宏观和微观分类来取代它,而只是要突破其历史局限,进行科学化的系统改造。”
   这种新设想尽管规避了原有分类体系的弊病,却陷入了新的逻辑混乱中。上文论及,划分文体前,他们提出应该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分类与独特的写作教学文体分类。可是在划分文体时,两者却是混合在一起处理的。如果要使我们的分类符合逻辑,应该首先解决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分类问题,然后推演出具体的写作教学文体分类。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此外,划分文体时,虽然实行多级划分,但是,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内容在逻辑上产生了混乱。第一级应该首先对所有文体作审美、实用及两者边缘交叉分类。在此基础上,作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划分。
   由此看来,他们虽然进行了建设性的尝试,可是其中的不足仍然有待超越。
  
   三、重建写作教学文体的新思考
  
   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使问题向前推进一步,是我们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在上文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张润秀等人已经认识到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分类和写作教学文体分类的意义。当我们重新思考建构写作教学文体分类体系的时候,更要强调这一点,原因在于它仍然是分类的原点。区分并且鉴别这两种事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建构写作教学文体,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写作学上的分类。
   文体分类属于文章学领域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现代文体分类多种多样,存在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等几种划分法。二分法“以内容和功能为标准,将文章(广义)分为两大类,即文学类、非文学类或文学类、文章(狭义)类,也称文学文体、实用文体。在两大类之下,再作多层次划分”。五分法“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类”。上述两种分类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但是存在划分不完全的问题。
   目前多采用三分法,将文体分为文学类、使用类和边缘类。虽然它的划分标准不统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将介于文学类与实用类之间的文体独立为边缘文体,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
   这里我们采用徐基儒的观点。他认为,文学类文体包含: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文体包括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和应用类。边缘文体涵盖纪实类、科普类、杂文。三大文类可以在其下位再作多层划分。如记叙类文体,可含消息、通讯、访问记、史志等。议论类文体有政论、评论、学术论文等。说明类文体包括说明文、教科书、辞书等。应用类文体包含行政公文、事物文书以及带职业化倾向的文体。在边缘类文体中,纪实类文体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文学和纪实小说。科普类文体含有科幻小说、科学小品和科学诗 。
   这一分类体系中,虽然划分标准并不统一,有的文体(杂文)的划分还可以商榷,但是它超越了张润秀等人提出的体系,避免了其弊病,逻辑层次清晰,并且穷尽了所有文体。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分类为鉴别具体的写作教学文体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供使用的知识和分析框架。
  
   注释:
   ①周春梅《强化文体意识,重视思维过程》,《语文学习》2005(5),第9~10页。
   ②张心科《中学写作的文体意识》,《语文学习》2005(9),第46页。
   ③王荣生《文章体式所造成的难题》,《语文学习》2004(10),第18~20页。
   ④李海林《主持人的话》,《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第4页。
   ⑤李海林《“评析”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第30页。
   ⑥⑦张润秀、朱扬正、王长江《混沌·演化·有序——重构文体教学分类体系》,《语文学习》1999(4),第4~6页。
   ⑧⑨⑩徐基儒《现代文章写作教程(下)文体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第23~26页。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建中学写作教学文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