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61

[ 吴学峰 文选 ]   

《老王》中一个问题的思考

◇ 吴学峰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归于老王崇高的品德,那么老王为什么只是对杨绛家那么好呢?比如,老王在临死之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而不是给他同院的老李(老李还帮他代传过话)?显然,老王的品质并非我们理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如果说是杨绛女儿给了他“大瓶的鱼肝油”,那么老王的回报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还人情”,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人性光辉。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帮助。
   首先,老王是一个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底层的人。解放后,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失群落伍了”。很长时间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中“塌败的小屋”里。一直蹬三轮车,最后连载客的资格都被取缔,只能“送货”勉强维持生活。同时,老王在道德上也受到歧视,他“瞎掉一只眼”,大家认为“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的。没有人同情他这种不幸,也没有人愿意坐他的车。可以说,老王是一个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一个边缘性的底层人物,默默忍受着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杨绛却常坐他的车,还和他闲聊,给了他鱼肝油,没有从世俗的角度去歧视他,认为无论是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病,瞎了眼总之是不幸。杨绛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老王的,他是把老王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的,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和同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帮助,是对人的一种尊重,特别是在畸形的社会状态下更是难能可贵。老王对此非常感激,回报就理所应当了。
  其次,杨绛一家在文革期间饱尝痛苦。这期间他们成了“牛鬼蛇神”,钱钟书还经常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1969年到1970年,钱钟书、杨绛相继下放河南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才得以回京。1970年,杨绛的女婿被逼自杀,1973年,杨绛先生一家由于遭遇强邻,不得不逃亡到北师大女儿的宿舍。《老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这是杨绛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表露,这样的话在她的《我们仨》中也有:“我们仍是最可欺负的人。”(143页,三联出版社,2003年版)在这样的痛苦之中,杨绛一家确实需要帮助,老王毫不犹豫地伸出了双手。
   老王对杨绛家那么好,一方面是回报,另一方面也是帮助。这种回报与帮助也是建立在对杨绛的体谅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在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上,杨绛先生给了老王钱,老王应该知道钱对他来说已经没有用处了,他还是接受了。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赵国琴老师认为:“他知道不拿杨先生的钱,她会因为接受了老王的馈珍而心里不安的,为了让杨绛‘心’安,他接受了‘钱’,这是怎样的‘替人着想’啊,以‘替人着想’来表达对知遇者的敬意,这就是老王的为人,这更是平等的情义,这更是精神、人格上的平等。”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瑞高级中学)

《老王》中一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