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品,如风景多姿的山峰,横看侧视、四时静观皆能呈现各异的景致。杨绛的《老王》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文字自然朴素,不加雕琢而内涵丰富,倍受教者青睐。
杨绛在《老王》一文中对老王临终前肖像与行动的如实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老王为杨绛送来鸡蛋和香油,他“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走路“直着脚”,下楼也是“直着脚”。孙绍振先生认为老王相貌被描写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①黄玉峰先生认为杨绛把老王“写得那么恶心,那么那么恐怖”。②两位先生都从老王形象“丑”的角度,来分析老王的心灵美和杨绛后来的愧怍。如果基于杨绛众多作品之上来看《老王》,与两位先生角度稍有不同,我却更多地着眼于杨绛的写人述事的自然真实。
老王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中,已经面露“骷髅相”了,这是在情理之中的。文章用“直僵僵”、“棺材”、“僵尸”、“骷髅”、“白骨”、“直着脚”等词语描述了将死之人的面貌和自我的真实观感。杨绛笔下刻画了很多与老王相同的底层人,如保姆、帮工等等。她在文章中并不回避他们的相貌和天资,大多直接采用写实手法。《林奶奶》中的林奶奶“老来倒眉塌眼,有一副可怜相,可是笑起来还是和善可爱。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③《阿福和阿灵》中的阿灵“是个极愚蠢的村妇”,“身躯榔槺,面目黧黑,相貌远不如电视剧里的猪八戒那样‘俊’”。④《顺姐的自由恋爱》中顺姐“有一口整齐的好牙齿,两颊两笑涡,一对耳朵肥厚伏贴,不过鼻子太尖瘦,眼睛太昏浊,而且眼睛是横的”。⑤《镜中人》中的郭妈,“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狭,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眼泡;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的。她是小脚,一步一扭,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⑥底层人是值得同情的,底层人也拥有崇高的品质和人性的光辉,但这不等于说底层人的外表一定都是漂亮的,如果这样,这种写作就变成了与英雄人物“高、大、全”一样的脸谱化写作了。真实再现人物的肖像,有时能更充分地表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存状况,从而促进读者对人物以及文章的理解。老王的外貌已经明白地显示,他已在弥留之际了。在得知老王已经去世的消息时,杨绛感到很惊讶:“呀,他什么时候……”应该看得出的征兆,而作者当时没有看出,只是“害怕得糊涂了”,还像以前一样付钱给老王,这给老王留下了终身遗憾,也加深了杨绛的愧疚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杨绛“一再追忆”老王和她对答的话,怀着一颗被痛苦洗练出来的慈悲平等心,“总觉得心上不安”。
杨绛真实再现了老王临终前的肖像,也自然写出了老王之死的神秘。老王临终前的肖像预兆了他的死亡即将到来,他在为杨绛送来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便告别人世,这种巧合给人以诡异感和神秘感。老王当时是一个站在死亡边缘,一只脚已经踏进阴间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到杨降家来送东西?是怎样的力量让他支撑着病体来到杨绛的家里的?这让老王之死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杨绛在很多作品中都把神秘现象如实不讳地写出来,引发读者对人物或人生的思考。《林奶奶》结尾写林奶奶火化以后,“她儿子回家睡觉,忽发现锅里蟠着两条三尺多长、满身红绿斑纹的蛇。街坊听到惊叫,赶来帮着打蛇。可是那位儿子忙拦住说‘别打,别打’,广开大门,把蛇放走”。作者认为这“恶作剧”“倒真有点像林奶奶干的”。⑦这件奇怪的事情深化了林奶奶脾气倔强的性格,也让读者对林奶奶坎坷一生不胜唏嘘。《“遇仙”记》记述了作者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宿舍门被莫名其妙关上,自己沉睡难醒的一次神秘经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神秘文化不仅是一种大众文化和俗文化,而且在上层文化、精英文化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⑧已故评论家胡河清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杨绛身上是带着一点“神秘味儿的”。⑨在谈到杨绛的小说《洗澡》时,胡河清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自从《红楼梦》以后,很少有人像杨绛先生这样凝练地写出过这种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心灵经验。”⑩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等种种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她说:“我本人只是怕鬼,并不敢断言自己害怕的是否实在,也许我只是迷信。但是我相信,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话该不属迷信吧?”{11}这句话应该看出其对神秘主义的理解和态度。杨绛对老王肖像的描写以及其去世的记述,与她一贯的写法和思考是一致的。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香油和鸡蛋对他来讲已经没有用处了,所以他说“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此时,杨绛一家是他心里的最后牵挂,老王在生命弥留之际是靠着精神力量才完成最后一次善行的,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他的淳朴真诚、与人为善的高尚品格。正如杨绛所说:“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绝不输富贵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输聪明人。”{12}老王之死的神秘色彩更突出了底层人身上的高尚品格和人性光辉。
李健吾曾说:“杨绛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正相反,她有缄默的智慧。惟其是有性静的优美的女性的敏感,临到刻画社会人物,她才独具慧眼,把线条勾描的十二分匀称。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13}在教学《老王》时,体会学习老王的高尚品格固然是重点,但把此文作为了解杨绛自然真实、淡雅如菊的文风的起点,进而对杨绛有更深入的认识,那就更完美了!
参考资料:
①孙绍振《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②黄玉峰《我教〈老王〉》,《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③④⑤⑦杨绛《杨绛文集,散文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11}{12}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秦学颀《论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期。
{9}{10}胡河清《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13}李健吾《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单位:无锡市广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