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36

[ 温逸林 文选 ]   

从关注课文学习到话题写作

◇ 温逸林

   在高考语文命题模式下,很多考生不重视课文的学习,常把课文丢在一边,认为做大批量的练习,才是提高成绩的出路。其实这是广大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一些自主命题的省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特别突出的是浙江省,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中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2007年高考社科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一篇讲琵琶发音效果的文章。这篇文章与课文《琵琶行》有密切联系。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引导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关注,从对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阅读鉴赏,再到学生习作,我们都应重新审视。本文就学习苏教版“月是故乡明”专题来谈话题作文如何布局,以资借鉴。
   布局是要合理安排好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内容,做到文章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行文错落有致,内容详略得当。而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点题不仅能使文章主题鲜明,而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五篇文章《想北平》《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在文章的布局与点题上有相似之处,即开篇点题,中间部分拓展延伸扩充题旨,结尾点题提升内涵、引人思考。
  
   一、开头点题:装扮凤头招蝶来
  
   开头是文章的引入部分。古人形象地将开头称为“凤头”,也就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漂亮。然而文章开头时,也要尽快引出题意,更好地吸引读者眼球。
   如《乡土情结》,以王维的诗作为引题,得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再通过古诗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情景,点出思乡情结的久远,表明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是“乡土情结”。
   又如《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第一段先写“我”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旧物,对故土表现轻慢之举,第二段引出故土的土墙、房子、烟垢、灰和铁钉等平常事物,因为这一切已烙上了“我”的印记,于是点出题意:“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再如《我心归去》,开头先写自己生活在异乡优裕的物质环境里,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感受,接着引出“我心归去”的主旨,文章引人入胜。
  
   二、中间点题:撑起猪肚求丰富
  
   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体最基本的要求是内容充实,就像猪的肚子滚圆滚圆的。内容充实,点击主题,文章中心就更能彰显,也更有吸引力。
   《想北平》中间部分是从第4段到第7段,重点突出了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为之中显出自然”、“花菜果多”、“接近自然”等特征,文章不时地突出“我”爱北平的真挚感情。第4、5、7段采用北平与伦敦、巴黎、堪司坦丁堡的对比手法,突出“我”更爱北平;第6段另起一笔,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北平的日常物产,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浓浓亲密关系,为“想北平”蓄势。这样文章内容既易铺开,又不显单调。
   《前方》在文章开头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主旨时,直入文章主体部分。作者先分析了人离家的四点原因,如果文章就此打住,结束全文,没有后半部分内容,那么文章就没有任何文化内涵了。然而作者再点出“前方”题意,水到渠成引出“路”;人往“前方”走,必然走在路上。于是“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作者就引出了一个深层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番“苦旅”既有“形而下”那种实实在在的挤车之苦,又有“形而上”的精神之苦。这番“苦旅”又让人想起对“家”的回归,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却“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这样,文章内涵深刻多了,也拓宽了写作思路,撑起了主体内容。
  
   三、结尾点题:警醒豹尾耐寻味
  
   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古人称之为“豹尾”。豹尾虽短小,但却能四两拨千斤。它不仅点明题意,还能起到警策有力的作用,撞响警世钟,意味深长。
   《想北平》结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就这么一句话,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为什么“不再说”,为什么“落泪”,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余地。再接着写“真想念北平呀”,凸显文章主题,再次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如爱母亲一样深沉的感情。
   《乡土情结》结尾,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全文,点出“乡土情结”的现代内涵,完成主题的升华,使文章结构完整,内涵深刻。
   而《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结尾更是充满哲理,意味深长。《前方》写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此句与文章开头呼应,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前方”何处是“家”,充满了作者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今生今世的证据》结尾这样写道:“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作家从平常的“回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含义深刻,当充满自己印记的故乡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就成了一片废墟,已没有了“根”,没有了寄托和归宿,只好通向“虚无”。如《前方》所讲,走向前方到底是“回家”还是“无边的旷野”,这完成了现代人对“家”的解读。警醒读者,耐人寻味。
   当今,话题写作的范围渐趋开放,写作呈现的方式日益增多,写作的主题已出现多元化。不管写作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对文章精心打造亮点,如开头策划、精彩片断经营、结尾安排等。“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范例。笔者建议,我们在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练习时,更要注重研究教材中的课文,从中汲取各种养分,特别是写作养分,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洪家中学)

从关注课文学习到话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