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中,不同程度加大了对诗词的考查力度,逐步由过去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增加了诗词鉴赏题型。这一题型的出现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的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要求。这无疑对学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是一促进,但对许多学生来说,解答此类试题还很吃力,现对中考内容及题型作一简要分类,以供师生参考。
一、诗词主旨的鉴赏
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最常见的考查内容。初中阶段涉及最多的有:忧国忧民感时伤势(杜甫《春望》)、建功报国抒发志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崔颢《黄鹤楼》)、寄情山水歌颂自然(王维《山居秋暝》)等。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2007年连云港市)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感伤)
二、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当诗人的情感不能自已时,往往借助景、物来表达,这时的景和物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拍照,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这就是意象。欣赏时要通过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而意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
例2. 阅读古诗,回答下面问题。(2006年金华市)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2007年杭州市)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象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三、诗歌字词的鉴赏
鉴赏诗歌时,推敲字词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把握诗歌思想内涵的关键,是常见的考查内容。鉴赏字词应从表面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全方面考虑,注意活用,联系诗句。
例4.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回答下面问题。(2007年泰州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四、诗歌中形象的鉴赏
对诗歌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也是鉴赏的要点,是理解诗歌思想内涵的要素之一。初中阶段考查诗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一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在鉴赏形象时要把握全诗的基调(明快、悲伤等)。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2007年湖州市)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五、诗歌警句的鉴赏
鉴赏诗歌,总绕不开对精彩纷呈的警句的欣赏,这些警句要么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要么具有精深的思想内容,要么具有完美的结构形式。鉴赏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内容(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结构形式(动静对比、巧妙设喻),语言特点(倒装、对仗、互文),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直抒胸臆、以动衬静、托物言志)。
例6. 阅读古诗,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2006年成都市)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六、表达方式的鉴赏
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明确事件,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例7.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2007年遵义市)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七、综合鉴赏
这是综合考查诗词知识的题型,可能涉及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作者感情、艺术形象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初中学生的鉴赏水平有限,所以综合鉴赏的题目往往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解答综合题的思路是:揣摩诗题、推敲字词、体味意境、明确表达技巧。
(作者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
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