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27

[ 李学工 文选 ]   

《前赤壁赋》中被忽略的两个典故

◇ 李学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该如何理解?人教社新课标教材第二册32页注释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教师教学用书(2)》88页先肯定:“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接着分析道:“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教参编者认为这段文字是写箫声的深度效果。历代诗人通过描绘音乐的效果来表现音乐本身的美的名句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中“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绿千树花”,都间接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特别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也写到了蛟龙和妇女, 意象惊人相似。“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等句都是写演奏的艺术效果,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 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教参还从赋的行文上分析了箫声描写所起的过渡作用,对苏轼为什么采用“潜蛟”、“嫠妇”这两个喻象没有深入探讨,因而对苏轼的内在感情把握不准,对其真实表达意图判断不当。
   “幽、潜”可以见出此蛟龙长期被埋没,不为人知,有孤独、见弃之义。“泣孤舟之嫠妇”,孤舟、寡妇也都是孤独的隐喻。此两句可以互相参照比证。这点已有人指出来了,余不多论。而“潜蛟”、“嫠妇”是作者暗用典故,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潜蛟”即潜龙,比喻圣人有龙德而隐居不显。《易·乾·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后比喻有大德而未为世用的人。苏轼被贬到黄州,于心不甘,实乃以潜蛟自况、自许、自励、自策、自慰。“嫠妇”,实则暗用了“嫠不恤纬”的典故。《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谓寡妇不忧其纬纱少,而恐国家灭亡会祸及于己。后因用为忧国忘家之喻。此时的苏轼,不就像潜蛟和嫠妇吗?作者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代言”之法。了解了这两个意象的文化意蕴,就能体会到作者“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深远忧虑,他感叹小人在朝、君子在野,自己“早生华发”而壮志难酬。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前赤壁赋》中被忽略的两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