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张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话作文”。参加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孙如明老师在自己写的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第二,文章结构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或诗文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有人把这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添头,加尾,主体三段论’);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这类“套话作文”,曾经一度风行,获得广泛好评。但后来发现,这类作文很容易“宿构”、照搬照套,缺少学生心灵的感受,也很难抒写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更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悟,也就谈不上真情实感。它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等。因此,学生写作时应该“我手写我心”,突出文章“道”的核心本质,呈现文章“文质彬彬”的特征。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也大有变化,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 作文的主题也更具有指向性,不断彰显学生个体情感的抒写和写作的人文特点。如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以“我能”为话题,天津高考作文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江苏高考作文以“怀想天空”为题等;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浙江高考作文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高考作文的命题也在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已经不再是那种言必称屈宋李杜的文章,回归生活、生命、性灵的文章受到重视。这应该是高考作文阅卷重拳出击终结“套话作文”的结果,这也给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指明了方向,学生的写作日益朝着“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内核进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其实,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写作返璞归真。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写作内容应该凸现“三大关注”:
一、关注生活:回归写作的情感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来自生活的感受,确切地说,应该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独特的‘知觉’,它是启发作者思考、诱发写作行为的起因,也可以说是客体与主体沟通、社会生活与作者心灵趋向统一的开端。”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身边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写作的素材随时可以信手拈来,写作时就少了些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个人的情感也自然注入到写作的过程中去,言之有物,情感真切。如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文章前一部分介绍“运动”前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交代了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是个“单干户”、光棍、又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等;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运动”中受迫害,而老王仍照顾他们,特别是老王病重期间,还上门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表现出忠厚善良的品格。这样作者顺势写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作为知识分子,道德观起了作用,流露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与悲悯。
又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考生用一根“稻草绳”作为写作主线,这也是母亲生活的主线。文章先写生活中的母亲用“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根一根地编成草绳”;接着写到“我”为病中的母亲买喜爱吃的菜,而老伯手中的草绳使我想起母亲编织的身影,“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再写到“我”就是母亲手中的草绳,拓宽了写作内容,文章主题也得到升华。考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哪有情感的真实再现呢?文章也自然流露了“我”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和感谢,“母亲——草——绳”也成了“我”永不褪色的记忆。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深情的笔去写人间的真、善、美。正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是生活”。散文作家刘家科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可写的事情,特别是基层百姓的生活,细细挖掘,会发现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文学性。”
二、关注社会:回归写作的个体体验
社会是万花筒,现象千姿百态,内容包罗万象,这些便是写作的素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就会有个人的感受和思考,既是个体体验,那么写作时就更有真情实感,也不会“为情造文”;个人也会对社会负有责任感、时代感和对民族负有使命感,也不会敷衍塞责。写作脱离社会,容易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不但缺乏现实性,还容易犯社会常识性的错误。
近年来,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也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关心大众。如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以“传递”为话题,全国卷二高考作文的“帮助”话题等;2008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与“抗震救灾”的有关话题,江西高考作文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自由命题,辽宁高考作文“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的有关话题,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学生只有不断地深入社会,在体验的同时,才会有对社会的了解,才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才会有写作的个性化,也才会对真实的社会生存状况以及个人感受作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如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考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进行了观察,字里行间流露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结尾还写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社会,是我们写作素材的加工厂。用你的双眼观察社会,用你的形体感触社会,亲历便是体验,写作便会有“道”有“物”。鲁迅也讲:“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新课改的呼唤,更是学生写作的回归。
三、关注人生: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人生和写作关系密切,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过程。写作是记录人生的过程,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心灵世界和对生命的理解。我们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对人生的理解,尤其是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如作家史铁生残疾后,精神状态极不好,后来常去地坛,寻找“活法”,而古老的地坛启迪了他“活下去”,并找到了生命的“出路”——写作。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他回答了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为什么要活?怎样活?我为谁而活?关注人生,是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高考作文命题也有在思考人生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写作的。如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湖南高考作文以“诗意的生活”为题等。考生要写好这类文章,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用身边的故事或寓言来阐释深邃的哲理。如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考生把人生比喻两扇门,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一步与一生”的关系,最后归结到自己对人生的追寻:“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文章内容既丰富,观点明确,又有自己的人生思索,读来令人寻味。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考生借庄子的故事和寓言来阐释人生境界——淡泊,考生对庄子的人生境界有较深刻的感悟,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可明白人生淡泊的哲理,加深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生命的理解。
人生如书,一本写不完的深沉而厚重的书,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的过程也是生命理解的过程。作家余华在《兄弟》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的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越深刻,写作的路子也会越宽广。
学生在写作备考过程中,要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对人的生活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自然和社会状况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写作才不会成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孙如明《“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2007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心得》,《中学生·高中作文版》2008.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4.《与会作家谈创作》,http://ent.sina.com.cn/x/2007-12-28/02 281854114. shtml。
5.《2007年高考零分作文片断节选》,http://learning.sohu.com/ 20070615/ n250584147.shtml。
(作者单位:杭州市椒江区洪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