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已成为中小学教师、学生的一句口头语。现代社会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为什么教作文、写作文还越来越困扰着中小学师生?经过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导致 “作文难”的因素有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
一、一味要求题材新颖
作文应当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反映,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现实生活并非千差万别,相反,对很多学生来说甚至是千篇一律,周一至周五到校上课,双休日参加补习班和一些所谓的“兴趣培训班”。笔者与许多中小学生深入交谈后发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新鲜、传奇的见闻,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则一味引导学生在取材上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而忽视对平时生活、平常小事的观察与感悟,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编造作文的原因之一。
当然在学生作文中也常出现令人厌烦的“老生常谈”现象,比如写“记一件好事”时,要么写给老人让座,要么写扶盲人过马路;写“我的妈妈(爸爸)”时,要么写父母背我去医院,要么写爸妈雨中给我送伞。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教师要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感受生活,把课堂讲解和课外交流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目光放宽开来,让学生的笔头活动起来,用日记(不主张天天写)、“自由文”等形式记录真实生活、留下切身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让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学生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二、一味要求思想健康、立意高远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有一个表达真情实感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而不是在学生未动笔之前就给
他的思想戴上一个“紧箍咒”,但我们的作文要求恰恰喜欢把“思想积极健康、有意义”等放在首位。如前所述,现代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决定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性情的叛逆性,据笔者访谈,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不满的,对家长、老师也是或多或少有意见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把心中的积蓄倾吐出来。”但我们的学生为了迎合作文要求,为了不暴露自己“郁闷”的心情和“不积极、不健康、没有意义”的思想,只有瞎编乱造一些助人为乐、为国为家的好事大事来应付老师,而心中的积蓄则偷写在日记上(这些日记一不小心还会成为亲子不和的因素),发表在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在网络上发表难免再添油加醋、描粗描重,以泄不满)。
令人欣慰的是在诸多作文要求中,“思想感情健康”正逐渐转为“思想感情真挚”;而不再强调“立意”高远也使得动辄关系国家安危、不时触及政治经济等一些“大作”逐渐淡出中小学生的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感情,有赖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这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领域人士的共同努力。当然,在目前环境下,教师和家长有责任也有可能艺术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社会。在作文教学中,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学生表现出了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我们也没有必要惊慌,因为首先学生毕竟在真实表达自己,其次有些不满发泄出来后对学生身心有利,其三给老师了解学生真实思想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沟通平台,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学生写作文前做些限制性引导
教师在学生写作文前做一些无意识的限制性引导,也是学生在写作文时自由发挥的束缚因素,比如着重讲解某种写作方法,着重介绍某篇优秀范文,着重推荐某些优美词句,着重强调某类典型材料,这些其实都是在给学生的思维设置藩篱,是大量“葫芦文”、“学舌文”产生的又一温床。当然,不是说写作方法、优秀范文、优美词语不重要,而是不宜放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宣讲、强调。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模仿心理,这种心理驱使着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身边事物进行学习、效仿。在学生写作文前做上述引导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众多学生的作文结构单一、情节雷同,虽时有优美词句、惊人之语,但却像麻布破衫上的丝绸补丁,不仅不美观,还很可笑。
笔者一直主张教师教作文与学生写作文不宜绑在一起,教师要在教室外与学生感悟生活,在讲台下与学生交流感情,在不写作文的时候与学生探讨写作艺术,这样不仅能够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积累作文材料,培养写作兴趣,变“任务式”的“让我写作文”为“倾吐式”的“我要写作文”。经验证明,教师事先带着让学生写作文的目的,让他们去感悟生活、交流感情、探讨写作,效果是不佳的,也是受到学生心理抵制的,这不是为情而文,而是典型的为文而情,颠倒了生活和写作的因果关系。
四、对学生作文的不当评判
束缚中小学生写作手脚的还有教师对其作文的不当评判。心理学上的“赫洛克效应”表明,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作任何评价的好。但有些教师把作文评判的功能定位为“啄木鸟”,只是一味地帮学生挑毛病、找不足,而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优秀之处的表扬,正如河南的徐法强老师介绍经验时所说:“开始作文时,我往往以成年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批语针针见‘血’,当时就认为只有杀伤力强的语言才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痛改前非。殊不知,学生作文兴趣大‘刹车’。”更有甚者,个别老师贪图省事,把批改作文当成任务,根本不写批语,只是一个“阅”字了事,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当然,笔者也不是主张评判作文“只报喜不报忧”,而是建议教师们在作文评语中多点表扬,少点批评;先有鼓励,再有指正。除此,教师还应在作文评判的态度和方式上更具艺术性,无须质疑,学生更乐意与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探讨式的交流进行沟通,所以教师不应高高在上,以强硬的师长语言把单方面的评判意见传输给学生;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还证明,学生间的互评也是修正不足、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毕竟来自同龄人的意见不具权威性,有足够的思考余地和讨论空间,而思考、讨论正是提高作文的关键所在。
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掌握运用母语、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是育人成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目前,由于作文教学领域存在的一些误区,学生作文中编造空话、千人一面等现象已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所以走出作文教学误区、创新作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钻研、探究的又一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