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16

[ 姜淑华 文选 ]   

《故乡》:“深”文“浅”教

◇ 姜淑华

   阅读教学,讲究浅文深教,深文浅教。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的文章,抓住一点敲透,一石下去能漾起千层波,如此全文都活了。
   在教学《故乡》时,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后,要求他们谈谈阅读体验。学生说:文章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文章写“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文章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等。我问学生:这些是你从书中读出来的?学生说:受资料的启发。我让学生再读,说阅读文章后的真实感受。之后,有学生说:“我读出了一个字‘穷’!”很多学生一愣,随之点头。
   我故意表示疑惑,“我”看到的真的是故乡人生活的贫困?“真是这样,写故乡贫穷的笔墨太多了。”学生很快找出根据,“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萧索”二字写出“我”的故乡的荒凉、冷落。这是因为“穷”啊。“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说明房子很老旧了,也给人衰败的感觉;“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这些表明“我”也不宽裕,乡邻也多数因为穷而不付钱。闰土与20年前相比,家境每况愈下快过不下去了,他的穷困也显而易见。杨二嫂由豆腐西施成为细脚伶仃的圆规,趁机偷东西,可见她的境遇也很差。包括文中所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里“我”对故乡的印象与现实反差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20多年故乡没有任何发展,没有进步,却越发地穷困衰落了。
   确实,学生从文中悟出的一个“穷”字将全文所描写的社会现状的实质点透了。学生自然会跟着思考:为什么会这么穷?学生很快找出文中交代社会环境的句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家乡的人民物质生活如此贫乏”,我有意重复“物质生活”这几个字,有的学生忽然想到:在物质生活这么贫困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将如何呢?学生从文中悟出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如:闰土的麻木、愚昧,将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杨二嫂的尖酸刻薄,自私势利,惟利是图,都不是生活幸福的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我顺势引导:“在物质条件如此贫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呢?”学生从文中找出:“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闰土自感卑微,不敢把自己摆在与“我”平等的位置;杨二嫂觉得我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的那一阶层的人,因而对“我”挖苦着,痛恨着。杨二嫂又是瞧不起闰土也不会同情闰土的,虽然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受压迫的穷苦人。
   接下去,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面对如此令人悲哀的社会现状,“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归纳出:“我”对未来抱有希望,希望后辈人不再过这一辈人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至于新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也没想清楚,但“我”坚信只要去探索去奋斗,新生活就会到来。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出全文的主题,即小说通过对故乡人和事的描写,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以及知识分子对新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像这样用“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法教文章,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样才能驭繁于简,举重若轻,做到深文浅教。
  (作者单位:赣榆县实验中学)

《故乡》:“深”文“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