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23

[ 王良亨 文选 ]   

浅谈《云南的歌会》的和谐美

◇ 王良亨

   和谐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受到美的熏陶。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以精妙的笔触展现了云南优美的山野风光、淳厚古朴的风俗人情、美妙动人的歌会场景,读来让人如饮甘泉,回味无穷。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蕴涵着浓郁的和谐之美。
  
   一、讲究和谐的环境:如诗如画的自然美。
  
   沈从文笔下的云南乡野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留连忘返。如对“山野漫歌”场景的描绘,大有朱自清《春》的神韵和意境,犹如一首流动的诗,一幅泼墨的画,让人心旷神怡。山花烂漫、山鸟齐鸣,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与蓝天相呼应的粉红色的报春花,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喜欢合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的地域环境。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人与自然交汇融合,相得益彰,仿佛让人进入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作者抓住了云南乡野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绘形,绘色,绘声,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下,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斓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则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又营造了一种天空、大地融为一体,景在人身边,人在图画中的氛围。天籁人声、鸟语人唱谱写在同一旋律上,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现出了一种自然、优雅、淳朴、本色、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精心营造的这一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完美境界,极力追求的这种如诗如画、本色自然的乡村景观,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宝,充满了令人遐想的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在这种美好的自然风物中,作者的情思如山泉般流淌而出,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二、传达和谐的民风:淳朴自然的民俗美。
  
   云南的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数量之大,情感之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民歌是云南人民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中,他们常常三五结伴成群,引吭高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云南人几乎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如果遇到节日、赶场特别是歌会等欢快时节,四面八方的人们便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赶赴目的地。这时歌场便人山人海,继踵比肩,歌声如潮,此起彼伏:“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其热情略见一斑。
   民歌是爱情的催化剂。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婚恋方面没有汉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陈规陋习,不过问儒教的“三纲五常”,也不受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是听从于自然人性的要求,以歌代媒。青年男女常以歌唱倾诉彼此间的爱慕之情:“唱的多是情歌酬唱,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正是在这健康、优美而富情感的对歌中,青年男女领略了爱情的滋味,加深了了解,建立了感情,然后结为终身伴侣。
   民歌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媒介。民族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礼仪知识等往往就蕴含在这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歌中,然后由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传授给本民族的群众和青少年:“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一代代流传下来。
   此外,对歌的场面也别开生面:“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从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对歌不对面,含蓄,重歌不重人,突出歌的重要性。
   在这里,对歌不分输赢,重在展示才情;传歌不犯忌讳,重在传递情谊。在歌唱这种淳厚古朴的民风中,沈从文发现了云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云南人热烈的生命形式及生命中所蕴涵的热情和智慧。同时这些民歌的传承、兴盛也是云南人精神旺盛、乐天向上、生命自由自在的表征。
  
   三、倡导和谐的人情: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沈从文所极力追求的“人与自然契合”的境界,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即保持人性的真、善、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出了人性中优美、自然、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
   《云南的歌会》通过对三种民歌演唱方式的介绍,向我们描述了云南民歌的内容、历史传统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展现了云南淳朴自然的民风和云南人民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及他们的智慧勤劳。
   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轻轻地打了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等举止,充分展现出了她得胜后的轻松快乐,质朴、洒脱的自然美及难以掩饰的自豪感。妇女美的装束给人一种健康、朴素、激动人心的印象:“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衣裤、这围裙、这花鞋,穿在身上实在就是一种“穿在身上的历史”,让人感到它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爱美的情操,而且还是这个民族深厚悠久的文化。“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更表现了云南人民开朗活泼、乐天向上、悠游自在、豪爽大方的个性。“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好像他们进城并不是为了赶火车,而是特意在路途中欣赏自然的美景。来自各行各业的各村男女老幼能在忙里偷闲之时参加“金满斗会”,这是他们张弛有度的生命形式的独特表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云南的景美,歌美,风俗美,人更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美,但《云南的歌会》中的和谐美是远远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完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的美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感受。
  
  (作者单位:萧县丁里镇初中)

浅谈《云南的歌会》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