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41

[ 任宏玉 文选 ]   

《“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献疑

◇ 任宏玉

   《“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7年第12期)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作文是典型的伪写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禁锢着学生的思想,扭曲了学生的灵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训练新时代的公共话语的应声虫,和现代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本质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造。其核心,就是要有真实的表达主体,真实的表达需要,真实的表达对象,真实的用途,真实的读者。”笔者读后心存疑虑,不揣浅陋,向董老师求教。
   首先,董老师把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写作包括日常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两部分。中小学生作文属于日常应用文写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什么是应用文?文艺作品以外的文字都是应用文。应用文和文艺文有三点不一样。”①“文艺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不同,让你写就得写。”②“文艺作品写出来了,谁看,不知道……应用文就不同了,读者是谁一清二楚。”③“文艺作品的内容可以由作者决定,他爱写什么写什么……应用文跟这不一样。”④对照吕老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作文理应属于日常应用文写作。中小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反对。学生毕竟是学生,因阅历和知识所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真正的写作是作家的事儿。但是说“作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禁锢着学生的思想,扭曲了学生的灵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便有扣帽子之嫌,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过激式话语。作文教学同整个语文教学一样,的确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因此把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说得一无是处,也有失公允。
   其次,从作文内容上说。第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作了如下阐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上述建议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学恰恰在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二,中考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同样在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以2007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为例:“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以考生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生道路,感悟成长历程,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第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大力倡导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写想象作文。命题形式从单一的命题作文,发展到现在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即使如此,语文老师们还怕学生有话无处说,不少老师都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让学生自办手抄报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让真情流诸笔端。有一点必须得澄清:不能拿真实作幌子,放纵学生不健康情绪的渲泻,几乎每次中考作文中,都有少数学生借作文谩骂老师或者描写自己的阴暗心理、不健康情绪。笔者认为,这类作文即使写得再真实再好,也不宜提倡。
   董老师批评作文教学“不是帮助学生表达个人对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实认识,而是让学生获得适应主流话语方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获得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能力”。作文教学“让学生获得适应主流话语方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获得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能力”并没有错,这也是“学会生存”的一部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教学自觉肩负起了导引青少年学生走向真善美人生的崇高使命。学生从生活中和报刊网络中搜集此类例子,运用到文章中,如此这般,被董老师斥为“是在训练新时代的公共话语的应声虫”。我们很难想象:按照董老师所倡导的培养出的另类人才,所说的话,所写的东西,与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格格不入,或者不适应主流话语方式,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能生存下去吗?如不能生存,一切都免谈。
   第三,从作文形式上说。董老师拿“作文模式训练”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文模式训练需要不需要呢?语言学家张志公说:“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范守纲老师说:“重视模式,其实是重视科学方法。”马正平教授对“起承转合”这种写作模式作了新的诠释:“‘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⑤“所谓艺术创作思维创新,其实就是对标准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思维模型的淡化、消解、变形、掩盖而已。这种淡化、消解、变形、掩盖的手段越高明、越复杂,作品的艺术性就越高。”⑥中小学生学作文,教师告诉学生某类文章的基本写作模式,如写驳论文,可以驳论点,也可以驳论据,还可以驳论证等,使学生写起来有章可循,学起来更容易,进步也更快。从某种程度上它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这也是马正平教授所倡导的“通过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能力的转化”的作文能力形成观。董老师所举的议论文训练模式就是观点加例子,并不是模式本身有问题,而是训练过程中出了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议论(如正反两方面说,如退一步进一步说),怎样就例子引申等,至于例子陈旧,和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阅读报刊,没有时间观察社会万象有很大关系,以此怪罪于模式训练,恐难以服众。
   董老师在文中批评“我们的写作教学最关心的是学生能不能写作‘思想(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的文章。至于这种文章是不是为满足精神和物质生活所需而写,是不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没有多少人认真地去关心”。按照董老师的说法,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可以不考虑观点是否正确、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只考虑学生作文是不是“为满足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而写,是否反映学生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就行了。众所周知,学生写作文不可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不可能带来多少物质享受,能达到不写心中不畅,不思茶饭,不思睡眠的境地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此说来,也谈不上满足精神需要。既然如此,是否就没有必要进行作文教学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最关心的是学生“能不能写作思想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的文章,是因为这是写作的起码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什么为满足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而写等等都是奢谈。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打基础最重要。识字量不大、句子写不通顺、观点不明确却奢谈什么“真正的写作”,无异于建空中楼阁。
   至于董老师所倡导“五真实”作文教学,我认为是作文教学的“乌托邦”。学生整日被各科作业所累,除了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很少会有真实的表达需要。即使有真实的表达需要、真实的表达对象,也未必能达到真实的表达作用,未必能拥有真实的读者。就像教师最熟悉学校生活一样,可是有几个教师能写出让教师愿意看的书。主观愿望和自身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漠视这种差距,一味好高骛远,只会得不偿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尽可能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因作业负担被压抑的表达需要。题目口语化,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作文的最终归宿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心目中作文的真实用途就是为了让教师批改,在批改中进步,最终被阅卷老师赏识得个高分。因此,学生作文的真正读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老师,撇开老师这个促其成长的读者,追求其他读者,是舍本逐末。最实际的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把一件事叙述清楚、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表达出来。“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真正症结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教材。这套教材应明确:某一阶段训练学生什么,按照什么模式训练,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心里清楚,教起来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学生在模式训练中,模仿继承并发扬创新,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路。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吕叔湘《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
   ⑤⑥马正平《“起、承、转、合”:写作赋形思维最佳模型》,《人民语文》电子期刊2007年第6期。
  (作者单位:卫辉市上乐村镇一中)

《“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