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11

  

推陈出新 立名利行

◇ 孙寿慧 周 芸

   长期以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其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虽然新课标中已弃去了“中心思想”的概念,但在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中,好像还有些问题未能解决,故而笔者觉得仍有谈谈的必要。
  
   一、中心思想与中心内容应予分开
  
   中心内容是对文章写了什么的回答。中心思想是文章中蕴含在深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回答。但在实际教学中,是将中心内容包含在中心思想中的,因为中心思想的表述形式为:“本文记叙了……表达了……”。其中,前半为中心内容的概括,后半为中心思想的概括。因此,归纳中心思想的活动实际上是回答了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相同的问题:本文写了什么?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难归纳出老师想得到的既有“内容”又有“思想”的答案。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目的,就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出中心内容和写作目的,然后再将二者连缀起来。其实,将两个内容分开而行,便于“教”又便于“学”。概念界定上的糊涂,带来教学上的啰嗦。
   “本文记叙了……表达了……”是介评性表述形式,这一要求对中小学生并无什么意义。把握内容、感知语言是小学生、初中生阅读中最主要的任务,不宜将实现这一最主要任务的阅读活动变成是为了得出作者写作目的的服务过程:如此,则本末倒置矣!
  
   二、推陈出新,立名利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文意是必要的,探究写作目的应取消,而只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写作目的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其过程和意义是不同的,落脚点也不同。了解写作目的是从文章探究作者内心,出发点是文章,落脚点是作者,体会理解文章的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章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体会理解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体会、理解文章本身是他们的任务。如写景文,小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中的某种感情就行了,教师应让学生回答“你感受到文中有怎样的感情”之类的问语,而不应让学生回答“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语。
   从课程标准来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有关任务是使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故事性作品的大意”,“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概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些表述都突出要求把握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学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文章中浅层、具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应是深层、抽象的思想感情即写作目的。(这点认识见下面所述)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应体会出的思想感情是“文章(作者)对小女孩这样的穷苦孩子充满同情,希望他们能有幸福的生活”等,而不是“作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之类。
   另外,在小学教学中,不应进行了解写作目的的教学,这也是实现教材编写目的的要求。以《温暖》的教学案例说明,教师欲“引导”学生归纳出的中心思想是:“文章记叙了周总理在工作了一夜之后,不顾自己的辛劳,亲切问候一名普通清洁工人的事情,热情歌颂了周总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质。”请问:后半部分的写作目的的概括有何意义?(实际上,这里写作目的的概括也不全,还有教育学生向周总理学习,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袖与人民的关系等目的,再者,未概括出的这些恰是最主要的写作目的——也是编入目的)如果教师真的把握了写作目的和编入目的,就不会去概括那样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了,而会在概括内容后,转入实现编写目的教育引导活动:“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感到周总理是位怎样的好领导呢?”“我们应该学习周总理的什么呢?”等等。从课程标准来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有关任务是使学生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引导学生形成编者所期望的教育影响,远比让学生知道写作的目的重要和有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概括文章内容的教学相对要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应该相对要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括流露在文字浅层的,是读者在阅读中首先感受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包括读者在对浅层的思想感情领悟后认识到的更深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亦即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蕴含在作者思想感情最深处的抽象的部分。以《孔乙己》为例。该文浅层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孔乙己的讽刺、批判、同情,对众多酒客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等;深层的思想感情则是批判旧社会对“苦人儿”的“凉薄”,批判旧社会、旧文化、国民劣恨性等。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后者则是写作目的。
   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阶段阅读方面的有关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要求中,已不是一般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是指向作品的深层的思想感情即写作目的的。因此,初中阶段应取消“归纳中心思想”,代之以“探讨写作目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包括认识写作目的在内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二者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却与小学教学不同了:领会浅层的思想感情本身既是目的,又是为探讨写作目的服务的手段,它是由一般的感知理解阅读教学向高级的分析评价阅读教学的过渡;探讨写作目的,必须在领会浅层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前提下进行。在感知理解语言表层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
   从小学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初中的“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表述变化来看,小学阶段体会的“思想感情”也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写作目的,写作目的应是初中阶段要领会的“内涵”中的内容;探讨写作目的在小学阶段是不要求的,而在初中阶段是有要求的。
   由上可得:废除“中心思想”教学;小学进行概括文章内容和体会语言浅层的思想感情的教学,不进行探讨写作目的的教学;初中进行体会语言浅层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写作目的的教学。
   废除了归纳中心思想教学,使概括文意教学和体会思想感情教学本身就完全成为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阅读主体性的读者。在传统的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目的)教学中,(小学生是无力进行写作目的的探讨的)教师必须强行灌输给学生一个惟一的“写作目的”,依此逆推,也必须让学生的阅读体会是惟一的,这就必然导致轻阅读过程而重阅读结果,导致教师要诱导学生得出教者自己已经确定的结果,这就违背了阅读教学科学。
   在初中教学中,废除“归纳中心思想”教学,代之以“探讨写作目的”教学,用语直接明白地指示学生从文章走进作者,更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新渡中学)

推陈出新 立名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