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12

[ 魏金丽 文选 ]   

以《我与地坛》为例实施形象美育的有效策略

◇ 魏金丽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审美教育都必须以形象来感人,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这些形象常常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所以语文美育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形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他们的美好人格,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
   在一般情况下,美感运动要经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人们正是通过这样三个美感发展阶段,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形象到内部实质再到深层意蕴以把握审美对象的。这三个阶段在实际心理过程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诱发的。那么这三个阶段与我们感悟文学形象有何关系?我们又怎样借助文学形象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以《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为例谈谈实施策略。
  
   一、朗读,进行审美感知
  
   形象美是作家在对现实生活仔细观察、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美。所以课文中的文学人物形象都能表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物的认识,以及审美评价。要初步体会形象,可以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使学生从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这是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形象进行初步感知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习《我与地坛》时,首先给学生播放课文第二部分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创设氛围。从教室逐渐悄无声息的状态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同时让学生勾出直接与间接描写母亲形象的词句,然后进行自由品读,让他们进一步感知母亲的坚忍、包容、无私、聪慧,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类似生活体验,又激发了他们的心理共鸣。
  
   二、评议,进行审美体验
  
   针对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评议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运用形象思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感受形象的审美意蕴,获得情感的愉悦和满足,并悟出真与善,从而提高审美感受力、判断力。
   评议阶段围绕《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形象我先设置了两个台阶问题:1.史铁生真正思考母亲的内心世界是由什么引发的?2.通过这些自述你对这位母亲又增加了哪些了解?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然后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史母的看法,并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用100~200字表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情动于衷,笔随心动,不仅自然地进行着审美体验,而且也在进一步体会形象的审美意蕴。如一位学生写道:“女人天生就是追随者,结婚后便追随丈夫,有了孩子后便追随孩子。她们用生命养育了另一个生命,在她们的殷切期盼下,儿女们从不知事的天使走向独立坚强的追逐远方的寻梦者。为什么这些儿女们只有在母亲们疲惫不堪地飞向天堂时才彻悟那一点一滴母亲生命的轨迹?”另一位学生写道:“母亲的温暖就像阳光,沐浴其中我们却从来未想到过感激;母亲的慈爱就像细碎晶莹的盐粒,我们一日三餐品味着它的芬芳,却在菜肴里从未看到过盐粒的光芒。”从中可见学生已经完全融入课文情境之中,他们作为审美主体的生活体验,在母亲的形象上得到证明,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共鸣,并在无形中获得了一种崇高的审美情趣。因此他们也提高了对于美丑的审美判断能力。
  
   三、写作,进行审美创造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表现美、创造美。所以写作是首选的一种好方法。在这一审美创造阶段,学生会在领略形象内蕴的基础上构筑新的意象形态,它是美感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象创造会使审美者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得到极其充分的展示。
   以上面两个阶段的美感体验为基础,我引导学生把视角由史母转向自己的母亲,请他们想想自己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并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一个记叙文体的片段,要求必须有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这一教学环节能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曲的机会,一个审美创造的机会。由于整个审美过程衔接紧密,自然流畅,学生创造的母亲形象也水到渠成,伟大感人。如:
   片段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考试前夕,母亲来学校看我。上课铃突然响起,我匆忙跑向教室,跑出去很远后我听见母亲在后面大声叫我。我回头,只见母亲将右臂举在胸前,紧紧握着拳头对我说:“加油!”那是一只多么坚强的拳头,它支撑母亲战胜了过去、现在的无数困难,就像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给人希望。如今母亲把它传给我,顿时让我有了迎战考试的勇气。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片段二:不知不觉,车到站了。我起身下车,脚刚沾地就急忙四处张望。茫茫人海中我的视线定格在一只摇动的手上,那只手在半空中使劲地挥舞着,仿佛要摇尽它所有的力气,才肯罢休。下意识中我就觉得那一定是妈妈的手。顺着那只手往下看,真的,真是妈妈那久违的充满喜悦的脸庞。就在那一刻,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周身,我突然觉得我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女儿。
   片段三:离开书店我去了姐姐家。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真想随着这咆哮的雷雨消失在漫漫长夜。不知何时,妈妈打来电话叫我回去。不久,她来接我了。我竟然第一次冲她吼了几句,妈妈却没有回应,沉默着。一只手提着灯,一只手给我打伞。就这样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中一回头,瞥见妈妈浑身湿淋淋的,鞋上、裤脚上沾满了泥。我一下全明白了,妈妈一定去书店找过我,我低下头,泪水模糊了双眼。一幅画面浮出脑海:雨正大,雷正响。有一位母亲艰难地走着,不断地呼喊着女儿的乳名,那声音在风雨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而又是那样真切响亮。而她的女儿呢,在干什么?想什么?
   通过这些片段可见学生受到心中强烈的审美共鸣的驱使,通过联想想象创造了自己热爱的母亲形象。在审美创造过程中,他们的认识得到了丰富和深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平凡的母亲伟大的一面。也许这种关于母亲的审美体验审美判断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美育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首先在于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能培育学生有机的整体的反映能力,使人的心灵在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中达到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损害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语文文学形象教学恰恰最能契合美育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能借助美好的文学形象给学生的理性世界带来灵性与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学生的人格。
  (作者单位:丰润车轴山中学)

以《我与地坛》为例实施形象美育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