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7期 ID: 360524

[ 潘进福 文选 ]   

《〈呐喊〉自序》的人文魅力

◇ 潘进福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呐喊》里的许多篇章,都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中学课文中的范文,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等成了世界现代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所以研究鲁迅,少不了《呐喊》,更少不了《〈呐喊〉自序》。读《自序》,不只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变迁之痛,更让人领悟出一位伟大作家的崇高品德,看到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作家的良知。“我以我血荐轩辕”——民族魂、民族情、民族爱!难怪毛泽东将鲁迅称作是继孔子之后的中国第二个“圣人”。“圣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大家遵循和学习的榜样与楷模。鲁迅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是知识分子学习的一种文化精神,他的《〈呐喊〉自序》,有着不可磨灭的人文魅力。
   一、《〈呐喊〉自序》体现了民族的自尊心。文章不只给我们介绍了小说集《呐喊》成书的缘由及小说创作的意图,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的拳拳之心。生长在黑暗的旧中国的鲁迅先生,饱尝了中华民族被人欺凌的心灵痛苦,引发了他对自己人生、对民族的深切的思考。本来在日本学医的他,是怀着用医学来拯救和父亲一样的受着病痛折磨的人民,但是一场“电影事件”,戳伤了鲁迅的心,刺伤了这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游子的民族自尊心,他猛然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病痛不是肉体,而是那种精神的麻木。他写道:“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这里鲁迅先生不只是给我们坦言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一段经历,而是在向我们倡导“文化救国”的理想。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这是先知先觉者的宣言,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用生命的呐喊,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灵的呼唤!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攻不可破”的民族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文化以及这种文化教育与影响下的人民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二、《〈呐喊〉自序》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呐喊》创作的心路历程,正是作者以民族事业为己任,为祖国呕心沥血的一段生活阅历,是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段曲折经历,而这正是作家对祖国深沉挚爱的强烈体现。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为了父亲、为了家,“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父亲的去世使年轻的鲁迅先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也由此进而想到所有的和父亲一样的人。于是就萌发了用医学来医治和父亲一样的人。年轻的鲁迅先生从家道衰落的阴影中走出来,告别了母亲的哭泣,踏上了一条人生的坎坷之路,来到异国他乡。但求医中的“电影事件”,又让他认识和感受到祖国被人凌辱的耻辱。从此鲁迅先生就开始在沧桑的人生道路上,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慢慢的文学之路上,艰辛地跋涉着,慷慨激昂地走上了“以文医治人”的爱国之路!哪怕以后困难重重,遭受多大的不幸,都没有改变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而浓烈的感情。
   三、《〈呐喊〉自序》体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鲁迅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精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自序》的字里行间就渗透着这种意志和精神,《新生》的出版失败,让他从彷徨与失望中走出来,从“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与无可措手的困顿”中走出来,因此那个“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地方,“我便寓居在这里钞古碑”。他在这里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发展,于是他也不停地写作着,呐喊着!《狂人日记》中,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孔乙己》中他对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文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而在《药》里,更让人痛心的是华小栓的悲哀后面的——革命者夏瑜的悲剧。这发人深省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作家的良知与勇于献身的精神,更让人刻骨铭心的认识到一个思想家的远见与睿智。这正如他在《自序》里所坦言的:“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这无不让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青年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与力量。鲁迅先生的慷慨激昂与英勇无畏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一代。这有如他在《故乡》里写道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呐喊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四、《〈呐喊〉自序》体现着作者的开创精神。鲁迅精神的本意就是鲁迅自身所拥有的那种勇敢的创造与开拓精神。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用自己的人格与品质在向世人证明着他的才气,他用不朽的作品阐述着不朽的真理与生命!《自序》一文就是表述了他由医“病人”到医“精神”的心理转变,而这种转变也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的阵痛,也就是他思想的飞跃——他把自己的命运紧紧的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这也恰恰标志着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体现着他为祖国所做的一种探索与开拓。他的作品就蕴含着这种思想与精神,也蕴含着他的理想与抱负。从此他就沿着用“文艺”来拯救民族的这一条路,用自己的“灵与肉”,开拓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昌盛的道路。启迪和唤起民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英勇战斗,推动社会的改良与进步!这也正如《自序》结尾所说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总之,作家这篇心灵的“独白”,一方面为我们揭示了文学这一理念的功能与使命,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代历史,体现着那些正直文人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也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所肩负一种改良使命,给我们一个“立人”、“立文”的哲学思辨,展示着一个作家的纯情与崇高!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中国文化的精灵——鲁迅。
  (作者单位:通渭县第一中学)

《〈呐喊〉自序》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