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文阅读教学 “少、慢、差、费”的局面呈现出某些新的气象,但是,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问题,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实现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重含义:
1. 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 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这里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问题。
我们必须以这样的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在这里,笔者单就初中生怎样做到有效的“读”,谈几点具体的做法。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做到“读准——读顺——读懂——读美——读熟——读化”。
读准,就是要读准字音。因为年代比较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字词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原意。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七年级下册《口技》)的“间”,不读jiān而读jiàn;“曳屋许许声”(同上)的“许”,不读xǔ而读hǔ。这还体现在许多所谓的通假字当中。如“尊君在不”(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这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带。对这些字词的读音,学生会经常遗忘,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反复读,定期读,老师还要随时纠错。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语音变化的现象,教师可不必让学生涉及,只需记住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即可。
读顺,就是要读得通顺,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七年级上册《童趣》);又如“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初一的学生起初不一定能读顺,教师需指点他们反复诵读,逐步形成语感,这对今后学好文言文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笔者曾阅读《资治通鉴》原版部分章节,感觉障碍并不大,实在是得益于以前养成的文言语感。教师可适当指点学生怎样读出文言句读,介绍一些简单方法。
读懂,就是要充分借助注解或其他工具书,弄懂每一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 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这不无道理。不可否认,语言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能完全以现在的理解去解读古人的意思。比如《伤仲永》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比上文要难于理解,这里的“受之天”、“贤于材人”、“受于人”等语句,都必须借助注解,弄清其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同时,还要认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做到知人论文。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而是母语教学,学生并非是从零开始。钱梦龙先生指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借助注释,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是完全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不要紧。但是教师务必牢记,自己决不能代替学生去“读懂”,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真正读懂。
读美,就是要读出文言文原有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还要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示诗文的画面。这样不仅感受语言形式上的美,还能感受其意境美或内涵美。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提倡“涵泳工夫韵味长”,就是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现在我们虽然并不要求“吟唱”,但要求学生读出语气、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意境、联想想象,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木兰诗》第三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既有很突出的韵律美,又有很强的意境美,学习时要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细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
必须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是朗读目的之所在。所以,诵读又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
读熟,就是要熟读成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比如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等。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例如《口技》;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例如《核舟记》;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读化,就是把知识迁移。学了很多知识,如果不用,这知识就是死的,文言知识也一样,要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与课文相联系的、难度相似的课外文言文语段,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一些古诗词,要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这才是有效教学中“有效益”的真正体现。
“读准——读顺——读懂 ——读美——读熟——读化”,这是统一的,连贯的,是一气呵成的。笔者曾经在教《童趣》时,面对从未接触文言文的初一新生,用一个课时就把课文解决了,还是基础较差的教学班,采用的就是这个“六读”法,并受到随堂调研听课的区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初一更是关键,教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就能帮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掌握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知识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赤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