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甘肃高考试题是全国二卷,作文材料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给妈妈送一双袜子,他本来送的是蓝色的,结果成了红色,于是他发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进而发现了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的一项空白;一个是已经破产的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排着的长队,让他猛然顿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一个是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由于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让他以白干一年来赔偿,但这让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这个作文题与往年相比,相对容易,考生大都能够依题设境,写出“细节决定成败”、“生命的发现”等主题的文章,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来佐证。而2008年的甘肃高考语文试题是全国一卷,也是材料作文,它讲述的是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有一天黄昏,一只幼龟爬出来“侦察”外面的“敌情”,一只老鹰要刁走它,恰在这时一位好心的游客赶走了老鹰,护着小龟爬进了大海,可是后来这个错误的“信号”使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而原先的那只老鹰又飞回来,其他的老鹰也跟过来,一场“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试题要求考生据“此”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个题是较难的,学生很难找到相应的作文材料。《兰州晨报》刊登了得分在56~58之间的甘肃省这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仔细品读,发现这些优秀作文除了视野开阔、笔触尖锐外,大都能以“课本为源”,出奇制胜。
作文紧扣课本,这本是不需谈论的话题,但是在临场作文中,学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课文这一大家“熟悉”的“材料”,有时甚至面对一道“陌生”的作文题,会显得束手无策、六神无主。这就是对课文的人文思想领悟不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把所学过的课文“熟记于心”,在临场发挥中,走进课本,还要走出课本,那高考作文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认为教师要重视平时的引导,从课文主题中,寻找作文的材料。在这些高考的“优秀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道理。比如:有一位考生就参考了课文《敬畏自然》,以“敬畏,自然的力量”为标题,寻找到了材料中的主题,把材料中的“南太平洋小岛上的小龟从出生那一天就决定了与死神抗衡”定位成自己作文的立意,得出“敬畏,自然的力量,我们不必去干涉什么,就如同南太平洋岛上的小龟一样,无人拯救,一样可以茁壮成长”。文章让人感到不是对课文的“套用”,而是对课文立意的延伸和创新。同样有一位考生写到这个作文时,就以“不要改变生命的航线”为题,大量引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从陶渊明生命的归宿,引申得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向着自己的航向,奋力飞翔”的结论,写得自然而深刻,又合情合理。还有一位考生“借”来了毕淑敏的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标题为所用,写出我们心中也有盛放“苦难”、“思想”、“自己”的三间小屋,同样写得妙笔生花,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课本细节的演绎,也是作文写作的很好材料。我们的课本,是生活的“经典”,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世界,而这个“语言世界”所展示的是人类生活的喜怒哀怨、酸甜苦乐,人生的境界都在这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印记”和“感悟”,所以考生面对“新”的作文材料或题目,都能“急中生智”,从自己熟悉的课文情景中,找到作文的思想与立意。有一位考生面对这个作文材料,想到了学过的课文《越王勾践》,他是从老鹰的角度上立意,认为老鹰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等待”,这就犹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通过十年的“等待”,一举打败歼灭吴国,一雪当年的奇耻大辱。文章得出“用等待换来成功”这一主旨,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第三,延伸课本以外的“背景材料”,寻找作文的思路。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经历及写作的动机等,都可成为考生作文的内容。比如有位考生由“小龟”的命运,联系到了苏轼一生的颠沛流离,多次遭贬的人生经历,进而由“乌台诗案”说开,写到:“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小屋。”甘肃省教科所的刘於诚研究员评价这篇作文时说:“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联系是有道理的,绝非胡拉乱扯、毫不着调。”
第四,从课文“体裁”或“手法”中,捕捉作文的灵感。有些考生一看到试题,就慌不择路,无法开头。确实,“万事开头难”。作文一旦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那下面的内容就“水到渠成”或“势如破竹”。学生十多年所学的课文有几百篇,平时看的课外“小文章”也是很多的,它们特色各异,新闻、童话、寓言、漫笔等,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所以平时记住“几篇”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好文,到了“关键时刻”会让你“心如磐石”,不至于手忙脚乱。比如,一位考生以“一只海龟的自白”为题目,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写法,运用场面、心理和景物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小龟对自己所造成损失进行的忏悔;还有一位考生以“人与自然”为题,编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最后以螃蟹叔叔的话点出题旨:“谁都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像人类会生老病死一样,天生注定的……”我们想这或许是考生从《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所得的启示!还有位考生以“龟群被袭击后的报道”为题,分别以《幼龟报》《老龟报》《老鹰报》《人报》《儿童报》的五个角度,幽默而理性的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对“事件”的看法,既紧扣材料,又尽情发挥,轻松自然,别具一格。
所以,当考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作文考题时,可以从“课文”入手,很快进入“情境”,然后变换角度,以课本为“基地”,“急中生智”,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回归现实。“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是不会得高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把握住“课本”这个“源”,我们的作文就“如鱼得水”!
(作者单位:通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