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材料的选择,虽然不是试卷结构、命题技术和命题质量的直接体现,但与之又有着紧密联系,常常能从一个侧面表现命题思想和试卷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省今年的语文命题,几乎一无特点,人们千呼万唤、翘首以待的江苏风格还是没有出现。要说新意,就是在命题选材上稍有突破。
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文言文由单一纪传改为写人笔记,由片段节选改为完整短篇
从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文言文的阅读就一直遵循全国卷的一贯做法,选材都是写人的纪传类文本,也都是节选然后加以适当的改写压缩。即使有个别年份的材料并非出自《史记》这样的正史,但也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而今年的选文为清人汪琬的《书沈通明事》。作者为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一般论者以为其文风深受欧阳修影响,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以简洁叙事为主,以精当的议论收尾。文章结构完整,章法俨然,虽然也是记人,但又不拘于记人。这样的变化,应该说是可取而又可喜的。遗憾的是,命题还是完全囿于老路,没有能利用材料的特点,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
2 古诗欣赏由大家名家到边缘诗人。由经典名篇到一般作品
古诗欣赏的选材,不仅是江苏卷,几乎全国各家试卷,都是着眼于一流名家大家经典的、有代表性的甚至是广为人知的作品。而江苏卷今年鉴赏的古诗词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作者自然是极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其词当然也有一定影响,但论其在宋词中的地位,无论如何算不得一流:而其词有今天的影响和地位。与他的经历不无紧密关系。而且这一首也不是作者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当然,就命题者来说,为了避免和排山倒海的复习资料以及这么多年的高考命题撞车,由此寻一个突破口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选择。但作为古诗鉴赏这类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的题型,如果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熟悉的作者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或许显得更近人情。
3 文学作品阅读由小说回到散文。由情胜到理胜
文学作品阅读,是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考查的内容,是江苏试卷结构中规定必考的一块。去年选了一篇小说,有人以为今年可能会沿着小说的路子再走下去,至少仍是写人一类的文章。回归散文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江苏卷所选的散文和多年来全国卷以及近年其他一些省市试卷所选的散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和江苏省进入课改前两年所选的散文也不同。从体类特征来看,散文《上善若水》似乎可以归入所谓的“文化散文”。文章不以形胜。而以意胜;不以情胜,而以理胜。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压缩为1000余字。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其“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比之于很多试卷喜欢选的“小散文”而言,这篇文章倒有点“大气”。可惜由于删减太多,“气”也就显得不够足、不够“大”。更遗憾的是,命题者过于循规蹈矩,没有在命题中体现对本文审美特征的应有关注。四道题,两道是内容的理解,一道是结构,13题虽然是着眼于艺术特色。但视点太低,纠缠于概念太多。
4 实用文并不十分“实用”。附加题有的不像“附加”
今年江苏卷选择阅读的第二篇实用类文本,是《画家黄永厚》。有人推测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原文近5000字,现近800字。这是什么文体呢?当然可以说是新闻类的文体,或者说是纪传类的文体。但我们总觉得“实用”性不强,“文学味”较足。这当然怪不得作者。文体分类本来就难有定论。有时候越是好文章,越是难以归类。怪,只能怪这种“怪兮兮”的试卷结构。
有个美丽的长尾巴,是江苏卷的一大特色。去年就有,今年就“见怪不怪”了。但今年的变化是,由去年的一段实用性文本换成了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怀鲁迅》,这个突破是巨大的。当然并非不可,只是去年刚刚出现的附加题,今年就有这样大的变化,是否意味着这个“尾巴”在试卷中的价值定位还不够明确?更值得关注的是,既然前面必做的现代文阅读就是文学类的文本阅读,这里再来这样的文本阅读,无论是能力考查还是试卷结构,都显得重复。
谈了几点突破和遗憾,最后想对喜欢研究今年命题以确定明年高三复习思路的老师说明几点:
1 这样的突破可能是刻意追求,更可能是偶然原因
我们所说的以上这些变化,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命题人是否有意识地在这样追求呢?笔者以为更大的可能是偶然所致。所以,如果就此归纳江苏卷具有什么什么“性”,似乎没有逻辑依据也没有这个必要。
2 变化是一种方向。但未必就是命题方向
很多试题研究者,喜欢梳理命题的“流变”,归纳出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做一条明年命题的“延长线”,以给来年的高三教学指出方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个方向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更不要说这个延长线做得是否有道理了。今年名句默写了毛泽东诗句,明年就让学生通背毛泽东诗词?今年默写了毛泽东,明年就默写鲁迅?如果说方向,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倒可能是个方向;而出现变化的内容本身并不一定是命题的方向。
3 是特点。但不一定是优点
命题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总是发展的,科学就要不断进行探索。而探索,有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失败的探索,就不代表规律,更不能作为我们教学的依据。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个性是特点,但很难说就是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