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是体验。王荣老师创设了乐学、活学的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中国工艺品的精巧,观照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语文的魅力。但我认为,《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中的精品,文学味十足,而王老师较多关注“写了什么”,而对文本“怎么写的”却关注不够,如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人手,感受文言说明文的情景和形象。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创意:
一、诵读·比较
文本对船头三人神态的描写,是核舟最有光彩的部分。教师范读第三段中描述三人神态的语句:“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然后请同学品味、比较三人的神态,并分析“各具情态”的原因:苏黄还在官场,此时“共阅一手卷”,一派学者风度;佛印已皈依佛门,故显现放浪形骸。学生通过比照,感受到人物不同的性格气质,领悟了苏轼被贬境遇下旷达的胸襟。教师的范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品味,学生的比较、讨论可以启发思考,文本本身就可使学生在其展示的艺术世界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演读·想象
由学生推荐或自荐,挑选两组学生,每组各三人。一组学生诵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一组学生随着诵读,分别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演读中突出“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等动作。分角色的演读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了对文中形象的理解,拉近了与文本人物的时空距离。雕刻艺人王叔远把《赤壁赋》中提到的“客”想象成鲁直和佛印,赋予其个性化;魏学咿又发挥想象,赋予核舟新的艺术境界,如舟子“若听茶声然”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等。教师以想象激发想象,以想象来创设诗境:“我们共同想象当年苏轼跟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想不想跟上他们的脚步?”教师创设想象情境,可让学生逐渐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学生通过想象,和文本拥抱,文本的内容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也才能真正创造性地演绎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文本体现的时代生活。
三、研读·评价
学生对苏轼及其人生经历、思想及历史真实缺乏了解。阅读时难以形成体验,那就给学生补述“苏轼游赤壁”的故事。学生在对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人格追求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后,对人物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产生共鸣,心向往之……核舟是一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它令人惊叹的关键是如实而生动地再现前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文本第二、三、四段,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王叔远有意把仕途坎坷、有退隐之心的苏轼与好友鲁直和佛印请到了一起,说明他读懂了《赤壁赋》,读懂了苏轼。而《核舟记》的作者魏学尹呢?其父被权奸迫害致死,自身又受到阉党威逼,终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苏轼“泛舟赤壁”一《赤壁赋》一“核舟”一《核舟记》,中间又发生了多少故事啊!你能想象吗?研读文本,让古文大家的灵思与学生的心灵会聚在了一起。
当然,以上只是我课前的预设。学生到底应达到什么程度,能达到什么程度,还要看课堂的实际推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