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80

  

卖油翁谦虚吗

◇ 郭莉莉 董 林

  近日,笔者听一位老师讲《卖油翁》一文,课的末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板书)
  陈康肃:骄傲自满
  卖油翁:谦虚
  结论:熟能生巧
  卖油翁真的是谦虚的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本文的相关助读资料。
  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4页“研读与练习”三:
  陈尧咨善射。然而“以此自矜”,骄傲不可一世。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并不为此而矜夸。联系你身边的具体事例,以“谦虚”为话题写一段话,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第257页“练习说明”: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阐发自己的见解。旨在引导学生提高对技艺的认识,悟出提高实践技能之道。如:对于技艺要精益求精,同时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同册教参第255页“课文研讨”:
  本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酌油事例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显而易见,以上资料,尤其是教材“研读与练习”三中所言“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并不为此而矜夸”,虽然没有直接评价卖油翁是“谦虚”的,但显然是在暗示读者:与陈尧咨的“自矜”相对照,卖油翁的“并不为此而矜夸”就是谦虚的表现,何况该练习还要学生以“谦虚”为话题写一段话呢。看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卖油翁谦虚”的结论。跟助读资料有一定关系。
  那么,卖油翁到底是不是谦虚的呢?解读人物还必须沉人文本,抓住关键词句重锤敲打,揣摩体味作者刻画人物的意图,以期进入人物的灵魂世界。
  解读一:陈尧咨射于家圃,而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就其社会阶层而言,应为小商贩,以卖油维持生计,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应是其本分,何以撂下担子停下吆喝于陈尧咨圃前“久而不去”?下文内容可以印证,他“久而不去”之目的是有意展演自己的酌油之技。
  不仅如此,他还“睨之”。“睨之”不仅仅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表现了“卖油翁的不在意和自信”。睨,斜眼看。一个卖油的老头何以不屑地斜眼看神射手?从下文看,卖油翁身怀酌油的高超技艺,“睨之”为什么不可以理解为他因底气十足而表现出来的不以为意?
  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段停留都表现的是老头儿十足的自负。若是谦虚。岂能轻视此时“十中八九”“当世无双”的神射手?由此分析,“卖油翁”不谦虚。
  解读二:文章对两者的刻画最精彩之处当属两人对话部分。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的轻视无疑令陈尧咨十分不快。作者对两人的刻画方法是不同的。对陈尧咨,接连用三个反问句凸显其骄横无礼,率真暴躁,“忿然”之情,溢于言词之间。而对于“卖油翁”的对答则轻描淡写,简单得只有“翁日”二字,至于“翁日”之时,神态如何,心情怎样,作者均未渲染。不渲染其实就是最大的渲染,不动声色之间表现的是老头儿的沉稳老练,从容自若。酌油术表演之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陈尧咨“你亦无他”,四两拨千斤,自得之情,不难想见。语气词“尔(耳)”的运用更是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老头儿的教训口气:这里面实在没什么,小子!不过是手熟罢了,老翁我见得多了!老头儿分明是用“现场表演秀”在训育年轻人,这又怎能说卖油翁是谦虚的呢?
  “以我酌油知之”。老头儿甚是可爱,竟将其“酌油之技”与神射手的“百步穿杨之艺”相比拟,以此来训服陈尧咨。以常识来看,从钱眼里注油人葫芦,不漏一滴,不沾钱孔,确是手熟之技;但与高超的箭法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练成如此箭法不仅仅靠“手熟”两字,还要有过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赋等等。如《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部分所提供的一篇读后感中所言,“陈康肃只要放下架子,肯定能学会倒油”,卖油翁“拼老命也学不会拉弓搭箭,十中八九”。两者的技术含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此而言,老头儿偷天换日,自以为是,何谦虚之有?
  解读三:作者塑造卖油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以熟练的酌油之技来展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或者以其沉稳从容来对比反衬陈尧咨的恃才傲物?非也。卖油翁在文中更是以一名说教者的身份出现的。首先作者将这一角色设为“卖油翁”而非“卖油郎”,就在年龄、阅历上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这丰富的内涵有“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的见多识广,有时间沉淀的老练内敛,更有纯熟的酌油之技,这一切,都是老头得以说教的资历。这样,他才能在文武双全、射艺高超的陈尧咨面前进行从容自若、不动声色的说教。其次,作者在文中赋予卖油翁的所有表现皆与其“卖油赚钱”这一小商贩的身份毫无关系。所以说作者是借翁之言行,批评陈尧咨一类人的品行,告诉人们: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做人都要内敛,要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自满。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核心的内容有“恭敬、礼让、谦虚”等等。由此看来,卖油翁是作者刻意设计的一个角色,他要以表面上的老练内敛做一个封建社会谦谦君子的形象代言人,同时还担负着说教陈尧咨们使之觉醒的任务,这从结尾作者所安排的“康肃笑而遣之”也可见一斑。从卖油翁作为说教者这一角色在文本中存在的作用来看,他不能谦虚;若是谦虚了,他不会“释担”“睨之”,更不会“秀酌油之技”教导陈尧咨,就达不到作者借故事说事的目的了。
  总之,卖油翁表面的“沉稳内敛”容易被肤浅地解读为“谦虚”,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推测、揣摩作者的意图,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卖油翁是不谦虚的,实际上他是一个自得自负自以为是的老头。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说教者”,他没有谦虚,也不应该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