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这个神奇无比的王国里,盛开着永不凋落的精神之花,朵朵仙葩流芳溢彩。而对《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学,就犹如引领学生在“花”间曼舞。徜徉于“花”间,可以看到唐诗的丰盛绚丽,可以听到宋词的高歌低吟,更可以嗅到众多诗人词客语言的浓厚古香。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试图和更多的赏“花”人一起来分享“花”间曼舞的乐趣。
一、雾里看花——在诵读中感受
学习诗词要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个过程就犹如“雾里看花”,由此感受到的美也更朦胧。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完全可以不着一句讲解,而是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一是学生初读。读通顺;二是听读,体会诗情;三是练读,读出情味:四是欣赏朗读视频,入乎其中;五是表演朗读,出乎其外;六是背诵,领悟精妙。在这样的反复诵读中,自然而然可以感受到诗歌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另外,像《将进酒》《兵车行》《满江红》等都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使学生“雾里看花”。
二、一花一世界——在品读中鉴赏
学习诗词还要拥有初步鉴赏的能力,要能鉴赏诗词的“形象美”“技巧美”“语言美”等。在选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鉴赏的“点”——以某一首诗或词为鉴赏的典型范例,力求从“一朵花”中窥知鉴赏“一世界”的奥秘。例如,教学《山居秋暝》时,可以指导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进行鉴赏:①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诗人是怎样表现“空”“静”之美的?③首联的“空”字有何妙处?在品读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王维诗歌的画意诗情,还明确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同题型及答题要点;由此亦能举一反三,实现同类鉴赏题的练习迁移。还有,像《旅夜书怀》《送友人》《长安晚秋》《扬州慢》等诗词都可以作为独特的“这一朵”细细品赏。当然,“这一朵”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几首诗词: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把《长安晚秋》《苏幕遮》(碧云天)、《苏幕遮》(燎沉香)几首“思乡”的诗词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题”鉴赏能力。
三、拈花一笑——在选读中领悟
在选修诗词的过程中“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要引导学生“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解读。哪一朵“花”才是自己最喜欢的?这就需要学生“放出眼光”,自己来“拈”;用心体悟,进而会心“一笑”。阅读诗词时能达到与作者“拈花一笑”心意相通的境界,亦即“入乎其内”也。
例如,教学北宋词的三个专题时,先让学生自由选择,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然后教师进行统计,把喜欢同一首词的人组合在一起。组织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共同查阅资料,共同研讨,各自书写感悟。这样班里的学生就自然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有的爱读《苏幕遮》(范仲淹),有的爱读《江城子》(苏轼),有的爱读《定风波》(苏轼),有的爱读《破阵子》(晏殊),还有的爱读《横塘路》(贺铸)等。最后,按喜欢人数的多少重新排列选修北宋词的顺序,把课堂变成“同一首词”的阅读心得交流平台;而其他同学则可以同步分享。比如,在对《江城子》的交流中学生就表达了许多“新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以《十年》为题感悟:“十年,短暂而又漫长;有你的十年,它是那么短暂;没有你的十年,它又是那么漫长:十年前我们恩爱和睦,十年后却只能阴阳相望:十年前我们形影不离,十年后却四顾茫茫;十年前英姿勃发,十年后却已两鬓如霜;十年前我们相视而笑,十年后唯有泪千行。”这《十年》比陈奕迅演唱的《十年》更撼人心魄。还有的学生干脆就说,这词里有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你可知道,我一直在想你吗?”更有学生深情地感叹:“苏轼的痛,已经不仅是伤心,不仅是难过,而是茫茫人海觅不见温暖,漫长岁月独自走过黑暗积淀下来的最深沉、最真实的穿彻骨髓的大悲痛!”这些个性化的解读让共同“爱读”的人不住地颔首,而其他的同学也忍不住唏嘘。
这样的“拈花一笑”最凄美。用“心”领悟,美丽的诗词自然会把“芬芳”绽放在“拈花”者的心头。
四、走马观花——在泛读中拓展
诗词的百花园中繁花似锦,徜徉其间既要为“一朵花”驻足——有“点”的精细赏析,还要“走马观花”——有“面”的拓展,以泛读的方式了解唐宋时期不同风格的主流诗词以及相关的赏析评价。与《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配套的《古代诗歌读本》就是很丰富的泛读材料,既可以从中读到与教材相关的同一时期的某个诗人的其他作品。也可以读到教材中所涉及的像“思乡”“登高”等主题的其他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当然,还可以浏览诸如俞平伯的《唐宋诗简析》《唐宋词选释》、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等有注释的选本,也可以读读如俞平伯的《读词偶得》、龙榆生的《宋词十论》、吴雄和王兆鹏的《唐宋诗汇评》等有关诗评的论著。有时,适当地借助有关音频、视频资料,例如名家诵读、专题片《唐之韵》、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宋词十家)等节目,更可以高效地“一日看尽长安花”。
五、笔下生花——在写读中整合
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自己的“蜜”。指导学生多动笔写写,则可以加深理解,内化技巧,整合阅读鉴赏的成果;更能快速提高解答高考诗词鉴赏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信很多学生都能“笔下生花”。例如,可以做一点改写,把《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改写为现代诗,把《天上谣》改写为现代散文,把《兵车行》改写为一篇时事报道等;可以写一点“诗话”“词话”等;还可以整合所读过的诗词,进行一些专题探究,分别以“说”“愁”“话”“别”“梦”话”“望”“月”““秋”“思”等为话题贯通不同作者的作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写作绝旬、律诗或填词,触摸古诗的“语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阅读中练写,以写促读,让学习和生活充满浓浓的诗意。
六、朝花夕拾——在回读中积累
选修唐诗宋词前(包括小学、初中),学生已经读过不少诗词,但不成系统。所以在选修时,至少要能背诵40首诗词,了解唐宋时期不同阶段诗词的风格特点,初步掌握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等。这就需要“朝花夕拾”——早早晚晚经常复习,在回读中强化积累,从而熟练记忆。积累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口头对诗练习,你上句、我下句,口诵心惟;可以书面摘抄名句,进行填空默写练习;可以针对鉴赏要点为已学过的诗词自拟鉴赏练习题;还可以分类汇编“形象美”“技巧美”“语言美”的诗句等。积累的最佳效果呈现是,如果能在某种情境下自然吟出相关的诗句,像看到河边柳絮飘飞即能吟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走过校园荷塘即能吟诵“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这就是“诗从肺腑出”了。也许,像“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类诗句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读,方能体味出那深沉的愁滋味!
唐诗宋词“春”满园,千朵万朵“花”满树!流连拾“芳”时时舞,穿行“花”间款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