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唐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各家注释分歧,兹就其中大相径庭者,略加辨析,并呈拙见。
(一)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注:“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
(二)汪贞斡《(古文观止)词义辩难》(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注:“刘(刘世南、唐满先译注)本译:‘大家都要赋诗一首,要写成四韵八句。阙(阙勋吾等译注)本译文类此,并注:“一言均赋”是“均赋一言”的倒装。赋,创作。一言,一首诗。’不确。阴(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注译》)本译:‘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也写成四韵八句。’亦不确。周(周大璞主编《古文观止注译》)本译:‘大家都用各人分得的字作为韵。写出一首四言八句的诗。’较确。按:‘一言’只能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能说‘一首诗’。在这里‘一言’指‘一个(韵)字’,‘赋’在这里不是‘赋诗’之意,而是‘分给“给予’义。如《汉书·哀帝纪》‘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故原两句如扣紧字词译,则为‘每人一个韵字都分好了,四韵八句的诗都将写成。”’
(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注:“一言’两句:一说请大家都来作诗,诗很快就写成了。‘一言’:一说。‘均’:都。‘四韵’:指双数押韵的八句诗篇。”
(四)人教社2000年11月新编语文高中第二册注:“这二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
自南朝以来,古人诗会的习俗是:先规定若干韵字,各人分拈,依韵作诗。这叫“赋韵”。例如《南史·曹景宗传》云:“召令(沈)约赋诗。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词日:‘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第二种注释是在否定几种误解之后而肯定第一种注释的,看来训“赋”为“分给”、训“一言”为“一个(韵)字”,似乎言之成理,但仔细一想,却令人质疑:王勃《滕王阁》诗二、四句押上声虞韵“舞”“雨”,六、八句转押平声尤韵“秋”“流”。这不仅不止一个韵字,而且不是一个韵部。故此解难以服人。
第三种注释是训“一言”为“一说”,训“赋”为“作诗”。此虽既合原文语序,又表意明白畅达,但有失原文的工稳对仗。状谓词组“一说”与偏正词组“四韵”,不仅结构不相对,而且语意亦不相对。本文通篇都是工对,不仅语意、结构相对,而且除个别处平仄亦相对。再者,难以贯通上下文意。在“敢竭”“恭疏”二句后,突然冒出个“一说”,这“一说”的主语是谁?显然不会是王勃。如说是宴主“都督阎公”,可前文又无交代,且“群公”“四韵俱成”,而阎公或王勃再说“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之语,岂非赘言。
第四种注释,认为“这二句是说自己”,颇有见地,但对其语意的翻译,则不敢苟同。愚以为:“言”指上文“赠言”;“赋”,给予(《吕氏春秋·分职》:“出高库之兵以赋民。”高诱注:“赋,予也。”《汉书·哀帝纪》:“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颜师古注:“赋,给与也。”),此训敬词“献上”。“均”“俱”同义互文,训“皆,都”;“一言”谦指“临别赠言”,意即“一点赠言”;“四韵”,谦指所作《滕王阁》诗,意即四韵小诗。该诗属初唐律化体小诗,因六韵以上篇幅大者尚多。据愚如是理解,既可承上启下,亦能顺理成章:因“恭疏短引”,故谦称“一言均赋”;因“四韵俱成”,故恭请“群公”倾洒才华。该二句可译为:“我的一点赠言都已献上,我的四韵小诗都已作成!”
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其后句中的“冰下滩”,向来聚讼纷纭:
一、《陈寅恪先生全集·元白诗笺证稿》(台北里仁书局)有云:“汪本及《全唐诗》本俱作‘幽咽泉流水下滩’,而于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卢校本作‘水下难’,于难字下注‘滩’字。那波本作‘冰下滩’。段玉裁《经韵楼集八·与阮芸台书》云:‘白乐天“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泉流冰下难。故下文接以冰泉冷涩。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其说甚是。”陈先生还以白居易《筝》诗“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与元稹《琵琶歌》“冰泉呜咽流莺涩”之句以资佐证。
二、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有云:“滩字承幽咽,当亦气力尽之意,段玉裁改为难字,失考。”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版光盘版]卷6第219页“滩”字条收录了此说:“④气力尽。《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任你前头多变化,如来不动一毛端。’参阅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说文》云:“滑,利也。”《说文解字诂林-续编》云:“《说文》无‘涩’字。《止》部:‘涩,不滑也。”’可见“滑”的反义词是“涩”,而“难”无“涩”义。段说并未紧扣“难”义,而仅就该句意境臆解为“难者,滑之反也”,未免失之牵强,且“冰下难”亦似语气生硬。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794页“滩”字条云:“③尽。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活滩’注引李巡日:‘滩,单,尽也。’《破魔变文》:‘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从其例证可知,“滩”字仅作“尽”解。该句中的“滩”字即或按蒋说“承幽咽”而增字为训,也只能训“声音尽”,而非“气力尽”,因为“幽咽”是形容“泉流”声音低沉而微弱的。其实该旬中的“滩”与上句中的“滑”均作句中谓语,“滑”陈述上句中的主语“莺语”(黄莺鸣声),“滩”陈述本句中的主语“泉流”(山泉流水)。
《中华大字典》(上)“滩”字条有云:“乃旦切,难去声,翰韵;他丹切,音摊,寒韵。水奔流貌。见《集韵》。”另如《康熙字典》与《汉语大字典》“滩”字条亦收有此解。愚以为白诗该句中的“滩”字宜作此解。“滩”与“滑”对,“滑”训“滑动貌”。诗人听到琵琶的弦音流利婉转,因而联想到“间关莺语”,由“间关莺语”而又联想到“莺语花底滑”:而后弦音变得低沉细微,诗人又由“幽咽泉流”而联想到“泉流冰下滩”。冰下流水,其声因被冰封而减弱,故呈“幽咽”。[按:高步瀛选注《唐诗举要》(上)云:“间关犹宛转也。”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同上)卷12“间关”条云:“形容鸟鸣宛转。”张相著《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云:“底。犹里也。”《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版)卷二第229页“幽咽”条云:“形容声音低沉微弱。”]这两句用的是联比手法,霍松林先生说:前句是以“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后句是以“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后句与其下旬“冰泉冷涩弦凝绝”(按:“凝绝”,同义复用,“凝”,止也)意脉相承,是描绘弦音由“幽咽”到“凝绝”(由低声到无声)的过程。这两句既可顺译为“弦音先像流利婉转的莺声在花丛中滑动似的,后如低沉细微的泉水在冰封下流淌似的”,也可倒译为“弦音先像花丛中滑动的婉转莺语,后如冰封下流淌的低微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