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70

  

语文课堂上的“探究”应该探究什么

◇ 张 超 管然荣

  《项链》教学实录
  
  师:《项链》是名家名篇,可学的东西很多,但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择要突出两点:丰厚的意蕴;精巧的构思(板书)。
  师: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项链。
  师:对,项链不仅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而且在文中已成为一种隐喻和象征。主人公因为一串假项链而跌入人生陷阱,所以项链既象征那种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又象征了虚荣与圈套,玛蒂尔德向往的那种“奢华”生活,就是走向虚荣的圈套;丢掉项链,就是脱离虚荣的圈套,回归真实的人生。小说用间隔一行的方式,自然将课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写主人公梦寐以求那种“奢华”的生活,如果命题为“想项链”,那么以后各部分可以怎样命题?
  生:借项链一失项链一赔项链一知项链。(板书)
  师:好。同学们可以给五个部分分别写上小标题。其中“还债务”部分,虽也隔行分开,但从本质上讲,仍属于“赔项链”范畴,故可合为一部分。
  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玛蒂尔德。
  师:是的,或者叫罗瓦塞尔太太。作者在第一部分“想项链”中,对人物的思想、性格作了静态的集中展现,请一位同学把第3段读一下。
  (生读)
  师:你看,她每天的精神支柱和功课就是在“白日梦”中寻求安慰和满足。一面对现实就痛苦万分。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出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性格特点是什么?
  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板书)
  师:作者开篇极力渲染女主人公“享乐虚荣”的性格,还交代她有一个有钱的女友,有什么用意或作用?
  生:为后面一系列情节发展作好铺垫,特别是为“参加舞会”“借项链”等活动提供了性格依据和条件。
  师:人物的这种思想性格与其人生悲剧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她这种虚荣享乐的性格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
  师:不错,主人公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性格确实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因素,但是她的悲剧根源难道仅仅是性格造成的吗?她的这种性格是生来就有的吗?
  生:她这种思想性格是受社会影响产生的。
  师:不错。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人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实际上,享乐虚荣、拜金主义的思想在当时整个法国社会都非常盛行。并非玛蒂尔德独有,谁能在文章中找出例证?
  生:罗瓦塞尔先生“积攒下这样一笔款子,打算买一支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和几个朋友一道到南泰尔平原去打云雀”。
  师:猎枪的价格实在不菲(400法郎),生活中用途却不大,一年里也用不了几次。生活还很拮据的罗瓦塞尔为什么热衷于这种高消费活动呢?
  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
  师:对。因为用高级猎枪打云雀在当时是一种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这样做无非是打肿脸充胖子,摆阔气、赶时髦。
  罗瓦塞尔先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弄到请柬,又肯下大本钱为妻子置办舞服,难道仅仅是为了妻子痛快地玩一夜吗?
  生:也是为满足虚荣心,趋炎附势,结识巴结上流人士。
  生:还有福雷斯蒂埃夫人专门为不值钱的假项链配了一只精美华丽的首饰盒,无非也是虚荣心在作怪。
  师:那芸芸大众呢?你看“夜里做生意的旧马车,这种车在巴黎只有在天黑了以后才出现,仿佛在白天它们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表面上是写破马车主人自卑,白天不好意思出来,实际上是侧面表现乘客的什么心理?
  生:乘客的虚荣心理——大庭广众之下,坐破马车丢面子、跌份子,让人笑话;破马车也深知乘客的心理,白天没人敢坐,没生意,所以只好夜晚出来拉活。
  师:你看,从罗瓦塞尔这样的小职员,到福雷斯蒂埃夫人这样的贵妇人,再到普通百姓,无不遭受着虚荣心的侵蚀。玛蒂尔德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怎么能够不被毒化?她那近乎变态的虚荣享乐思想,其实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土壤,是“社会影响”(板书)使她形成了“虚荣享乐”的性格,她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师:玛蒂尔德为一个小舞会下了大本钱,又是做舞服,又是借项链,全力以赴,做足准备,那么舞会情况怎样呢?
  生(读):“罗瓦塞尔太太得到成功。她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高雅、迷人……她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
  师:舞会如愿以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玛蒂尔德的自信:丝毫不比那些贵妇人逊色,甚至比她们更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玛蒂尔德达到了人生辉煌的顶峰。可是乐极生悲,项链丢了。她为此付出了“十年辛劳和美貌消失”的巨大代价。十年后她是什么境况呢?
  生(读):“罗瓦塞尔太太现在看上去像个老太婆了……如果她没有弄丢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呢?谁知道呢?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
  师:这段文字多么像玛蒂尔德的内心感慨和独白。玛蒂尔德可谓“一夜风光项链变锁链,十年磨难美梦成噩梦”,她时常设想“如果她没有弄丢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那好,我们就来替她设想一下吧。
  生:一种境况是,舞会后把项链还给女友,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她还像原来那样生活。
  师:这样,她当然无需受十年的磨难,但这样她会幸福吗?她的灵魂会安宁、平静吗?
  (生读第二段)
  师:你看,女人们不分门第、等级,只凭脸蛋儿漂亮与否来判断是否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而玛蒂尔德本来就“天生丽质难自弃”,觉得自己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过高雅奢华生活,而舞会的成功更进一步验证、强化了她这种感觉:可现实中的她,处境与那些贵妇们却有着天壤差别,她心理会平衡吗?会甘心吗?
  生:她会更加痛苦。
  师:为什么说“更加”?
  生: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舞会的成功使她更觉得有负花容月貌,心理会更加不平衡,更加想入非非。
  师:说得好。可见即便是没有丢项链,她也会在郁郁寡欢中,在更加痛苦的煎熬中,在家无宁日的抱怨中,要么发疯,要么离婚,要么郁郁而终。这比丢项链更糟糕。十年的劳作使她在生活中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自食其力的人,辛劳而充实,比空虚、痛苦强得多。
  师:若不丢项链,她还可能有怎样的“境况”?
  生:她凭借一夜的成功和结识的上流人士,做别人的情妇,或私奔或离婚,爬上上流社会。
  师:这样她就会幸福吗?
  师:莫泊桑在另一篇小说《珠宝》里,描写了一位朗丹夫人,也是人很美,却嫁给了一个小科员。朗丹夫人整日和上流人士周旋,靠出卖色相,换取珠宝,结果染病夭亡,下场可悲。玛蒂尔德如果步朗丹夫人的后尘,她就彻底丧失了人格和尊严,成了一个高级寄生虫,供人玩弄的“花瓶”,其下场也是可以预见的。所以,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可能不是堕落,就是毁灭,别无他途。
  师:有人说,丢项链是玛蒂尔德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其性格的转折点,更是作者对其态度的转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丢项链之前玛德尔德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什么?   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
  师:作者对她的态度主要是?
  生:讽刺和批判。(板书)
  师:丢项链之后特别是通过赔项链、还债务,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哪一面?面对这不幸的灾难,他们有没有逃避,一走了之?(没有)有没有耍赖,抵死不还?(没有)有没有弄一挂假项链欺瞒朋友?(没有)甚至想都没有想过。更没有像《珠宝》里的朗丹夫人那样,堕落沉沦,出卖色相,换取珠宝。如果那样的话,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偿还巨额债务。你看,她有这么多“捷径”可以选择,她都没有选,而偏偏选了一条最艰难也是最让人敬佩的路——借债买来一挂真的钻石项链还上,并靠劳动偿还巨额债务,用自己看似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压、意外的灾难:这一切显示出她性格中的哪些美好因素?
  生:诚信而坚强。(板书)
  师:对,诚实、守信、坚强。“贫贱夫妻百事哀”,十年艰辛,何等不易。从玛蒂尔德夫妇决定赔项链那一刻起,作者便以什么态度来描写他们?
  生:赞美和同情。(板书)
  师:对,同情小人物的不幸,赞美她的诚实和坚强。其实,玛德尔德性格是立体的,是虚荣享乐与诚信坚强的对立统一,作者对她的讽刺和同情也是并存的。以丢项链为分水岭,之前侧重讽刺其享乐虚荣一面;之后侧重肯定其诚实坚强一面,同情她的不幸遭遇。正像莫泊桑的恩师福楼拜所说:“讽刺并不妨碍同情,相反,如果分寸掌握得好,讽刺往往也加强了同情的一面。”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文中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那么,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板书)舞会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更喜欢哪一个?
  讨论:当她十年后终于还清了债务,一身轻松,在公园邂逅依然“年轻、美丽、动人”的福雷斯蒂埃夫人时,如果按她以前虚荣自卑的性格,她会怎样?
  生:她会躲着走。
  师:对,避之唯恐不及。要知道十年前她年轻美丽的时候都不愿去看望福雷斯蒂埃夫人。每次回来都要哭好几天。而此时玛蒂尔德地位更低,处境更糟,连引以为自豪和自信的青春美貌也消磨殆尽。她如果还是先前那个极为虚荣和自卑的玛蒂尔德,就绝不会主动和依然年轻美丽的福雷斯蒂埃夫人打招呼,即便打也不会告知实情,她也就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但是此时的玛蒂尔德却带着“激动”的心情,“自豪”的笑容,主动上前打招呼,心态平和坦然,她为什么会这样?
  生:她还清债务了,心情愉快激动。
  师:对。更主要的是她的性情和以前比怎样?
  生:不那么虚荣、自卑了,变得真实、自信了。
  师:对。十年的艰辛,她形象虽然苍老了,粗糙了,但精神却饱满了,自信了,乐观了,由一个外在形象美的女性转化为内在精神美的女性。
  丢项链还断送了什么?拯救了什么?丢项链之后她的家庭和婚姻和以前比怎样?
  生:更牢固,更美满。丢项链虽然断送了她安逸的生活,但拯救了她的家庭。
  师:是的。丢项链,还使她获得了比项链更宝贵的东西——夫妻真情,她们的婚姻因此更牢固、更美满。罗瓦塞尔先生对她的体贴、疼爱,特别是在丢项链后的表现让人感佩:大祸临头,他没有对妻子责备、抱怨,而是积极解决问题,先是沿街寻找了一夜,接着四处借钱,买回真的钻石项链赔偿。之后努力工作,拼命挣钱,偿还债务。他与妻子相濡以沫,共渡难关,无怨无悔,默默承受。他的所作所为,一般人难以做到。他虽然很平庸,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对妻子的理解、体贴和疼爱,终于使妻子懂得什么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什么是爱,懂得了她最初向往的那些东西,就像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项链,每一颗都是假的,而用十年辛苦换来的夫妻真情,每个环节都是真的——所以说丢项链虽然断送了她的安逸的小康生活,但拯救了她的家庭和婚姻。
  《项链》是一篇充满哲理、内蕴丰厚、意味隽永的小说。女主人公得到请柬、舞会上得意,看似成功,背后却隐藏着人生陷阱;丢项链,看似断送,实则拯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应了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板书)左拉在莫泊桑的葬礼上说:“读他的作品,可以笑,可以哭,但永远发人深思。”
  《项链》“丰厚的意蕴”远不止这些,问世一百多年来,评论它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见仁见智。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不同的解读,譬如作品对主人公是讽刺还是同情?对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所谓的“虚荣性格”是该否定还是应看做人之常情而认可?
  师:小说构思精巧,匠心独具。鲁迅生前十分推崇《项链》,说《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同学们读《项链》的时候,觉得小说精巧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哪里?或者说小说哪一部分给读者艺术感染力最大、印象最深?
  生:结尾出人意料。让人震撼……
  (广东省广州市知用中学510180)
  生活
  管然荣(以下简称“管”):我觉得,针对这一传统名篇,你是想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作一些尝试吧?
  张超(以下简称“张”):是的。我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出新意,教出特色,教出广度和深度,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阅读,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及多元解读。
  管:这一理念的确很先进。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什么样的探究才是真正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探究?你能不能结合案例具体解释一下?
  张:我以为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探究。譬如该课引导学生探究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又如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丢项链,玛蒂尔德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探究气氛热烈而深入。
  管:你对自己这节课是否满意呢?
  张:对这一课的设计思路基本上是满意的。乌申斯基说:“教学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须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生的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如果课堂能更加贴近学生,引导再自然深入些。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可能更理想些。正应了那句俗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管:确实如此,教无止境。我观察。这节课实施的探究有两种形式:首先是具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探究,也就是在你的引导下进行的探究。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没有紧扣文本的精心设置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探究,不管你是如何美其名日“非预设”也好,还是“过程体验”“能力生成”也好,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太可能收到教育教学的真正效果。另外,与某些时尚语文课中教师处于一种“失语”“闭嘴”状态相反,学生在你引导下进行的探究,为下面他们的自主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学生自主探究,既水到渠成,又不至于像有些放羊式的“探究课”,除了一种热热闹闹的假象之外,几乎收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效果。
  张:你说得很对。“预设”与“生成”虽是一个 老话题,但时至今日某些人并没有真正弄清二者的关系。我以为课堂的最佳境界是达到三结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最佳结合,课堂气氛的热度与教学探究的深度最佳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恰当引导最佳结合。
  管:再回到你的课里。从开头这一部分来看,你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感受文本,分析文本,比如对主人公虚荣性格的分析,都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当中找信息,找依据;并从个人与整个社会环境关系的角度,作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准确地说,这样的探究可以称之为“尊重文本的探究”。由此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探究,绝不能成为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
  张:是的。引导学生对文本实事求是地深入探究,认真品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假大空地、似是而非地分析,这是语文有识之士的共识。我欣赏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还文本本来面目、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解读法。《项链》中引导学生发现鉴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是一例。譬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虚荣心并非玛蒂尔德独有,而是整个法国社会,“从罗瓦塞尔这样的小职员,到福雷斯蒂埃夫人这样的贵妇人,再到普通百姓,无不遭受着虚荣心的侵蚀”,抓住几处细节,来证明玛蒂尔德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管: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而这种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请你重新审视一下这节课,这方面哪一点最成功?
  张:对人物形象准确到位的把握,历来是《项链》的难点。过去一般是要么彻底否定玛蒂尔德,要么无限同情玛蒂尔德。而我认为,“玛德尔德性格是立体的,她的虚荣享乐与诚信坚强是对立统一的,作者对她的讽刺和同情也是并存的”。
  管:是的。不过我要提一点,在对主人公的虚荣性格分析时,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是否应该再多一点宽容的心态呢?其实,虚荣大概是全人类共有的心理吧,比如,毕业多年后老同学聚会,落魄贫穷的同学穿着借来的新衣裳去赴会,难道就没有可以理解可以宽容之处吗?另外,像“毒化”“不是堕落,就是毁灭,别无他途”这样的课堂断语,是否缺一点舒缓与委婉呢?
  张:说的不错。实际上,有一点“虚荣心”是人之常情,“虚荣心”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正面意义。
  管:还有一点微观分析与你交流。作者在生动描写了主人公戏剧性的人生遭遇之后,让主人公自己既真切又若有所思地感叹道:“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这是不是作者从主人公的具体遭遇中,生发出的饱含情感的哲理感悟?我觉得,这既是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小人物根本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任何戏剧性的际遇都可能随随便便地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而他自己连一点预料之能、防御之策都没有;又是对一种无序无常的人生“偶然”律的理性概括。这句话无疑增加了小说的某种哲理厚度。
  张:你的认识很深刻。过去有人说这一段是作者的看法和评论,据此认为莫泊桑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认识到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其实这段文字更像玛蒂尔德的心理独白。
  管:局限之说我实在不敢苟同,很想借题发挥一下,但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讨论。再谈一谈你对教材的详略处理。真正的名家名篇都是诉说不尽的话题,想在课堂上“一网打尽”是最愚蠢的想法,这就需要恰到好处的取舍。比如小说的天才构思,一直备受世人赞赏,但也正由于已经得到了太多的赞赏,就很难再探究出新意了。学生认真体会这种构思的妙处,能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得到有益的实践启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这一点的探究没有成为课堂重点也是理所当然的。你这节课在详略处理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项链》是个诉说不尽的话题。情感上很想与你继续交流下去,但理智上该告一段落了。
  观察着语
  “探究”是新时期教育教学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概念。从某种角度说,“探究式教学”几乎成为教学改革的代名词,探究能力几乎与创新能力成为同义语。新课程语文高考大纲上也明确地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最高能力的F级。什么是探究?探究就是师生在课堂上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力求有所发现和创新。
  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目标形式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激发学生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探究兴趣……
  毫无疑问,从理论上说,这是非常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但是,在活生生的课堂上,一切意义丰富的探究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任何教育理念如果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那只能是凌空蹈虚的“乌托邦”。所以,语文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指归如何真正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探究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探究课。
  上面张超老师的这节课做得就不错,无论是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既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比如针对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成因,作者对这种性格的情感态度,以及如何描写刻画这种性格等等,进行了一系列富有阅读和写作教学价值的探究。这些都是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这两项最重要的语文能力而展开的。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像本节课上讨论的一系列问题——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断送”还是“拯救”?假若作家不用“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点明真相,而是在情节开展中点明真相,如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由福雷斯蒂埃夫人讲明可以吗?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并解决,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训练了学生推断想象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课的开头部分,教师就给学生概述项链的象征意义是否合适呢?这是否会让学生整节课都是被动地在老师牵引下向着既定的轨道亦步亦趋呢?这里又引发我们思考:课堂上,教师的“声音”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笔者以为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文本的实际出发,需要“满堂灌”时,何妨“灌”-“灌”?需要保持安静时,“无声”能胜有声!这节课,张老师的声音再精简一点,效果会更好,我以为。
  说到这里,笔者想到了新时期很多类型的语文课: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究人生的诸多理想;课文里出现了“载道”,于是就探究玄妙高深的“道可道,非常道”;课文里出现了某种“表演 因素”,于是就探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都是“泛文化课”“语文人格教育课(其实就是政治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探究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探究课?
  叶老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归根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各种文章为主要材料来实施教育教学的;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的,当然,在这一具体的过程中,在自然而然中,也会润物无声地实施了人文情感教育。
  因此,实施语文教学探究的最重要的渠道,只能由文砖字瓦来砌成。语文探究的真正目的,也与文砖字瓦密不可分。一句话,语文课里的探究要紧紧抓住文本这个本体,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绳索,要紧紧围绕“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然后才可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比如:探究《中国石拱桥》,只能是作者用什么样的行文手法来表现“桥”的;探究《胡同文化》,应重在探究品味汪氏字里行间飘逸而出的缕缕雅韵古风,笼罩全文的洒脱、幽默、雅致、含蓄、蕴藉,还有像“再见吧,胡同”里深含的温馨酸楚的柔美深情,进而理解汪氏举重若轻的艺术风格。
  为进一步申明观点,我们再笼统强调以下两点探究理念:
  首先,探究不能脱离文本。“文本”与“读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西方文艺批评史上,“形式主义批评”和“诠释学”均强调研究文本;作为反拨,“接受美学”流派又突出研究“读者”。两种观点均有偏颇之处。将“文本”与“读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是最可取的。不过,语文教学的“接受者”是中学生而不是成年人,更应强调“文本”的本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于提高的中学生,更重要的必然是首先学会聆听,学会领悟,学会吸收;而不是像某些公开课上所表现得那样——对一些传世名文进行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创造性误读”。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其中必定有规律、法则、方法的东西存在。
  其次,提倡一点微观探究——炼字炼句的探究。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论者常常过分甚至片面强调整体感悟而淡化甚至否定具体分析。其实,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具体分析似乎更重要。即使是整体感悟,也必须是建立在字词句篇的具体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否则感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况且,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没有“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式的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要“删繁就简三秋树”,多用“减法”,轻装上阵。不要承载过多的重负,以致变了形,走了样。道理很简单,我们的语文教学像任何一门基础学科一样,只做它能做的和该做的事,千万不要做“挟泰山以超北海”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