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91

  

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

◇ 庞荣飞 梁惠红 郑 应 王丽波

  庞荣飞:今天我们来谈论“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大家知道,语文课很“好上”,也很难上。因为教的是母语,语言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教师处理文本,安排教学往往比较便当随意,教学目标也比较宽泛模糊。我平时喜欢说,每一个文本像个“泥鳅”,要抓住很不容易,这是强调语文课难上的一面。但在长期的听课过程中,我的突出感觉是教师备课不实、不深、不细,上起课来随意、宽泛、低效,能真正逮住“泥鳅”的还真不是很多。你们几位都在教学一线,感受可能会更深些。希望围绕“务实”与“有效”这两个关键词,从备课上课这一实践的层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理顺文脉品出味道
  王丽波
  
  我觉得语文课要上出效率,教师备课时,细读文本,品出文味,理出教脉是个关键。我平时教学, 把备课与上课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完整流程。如果备课时读得细,读得深,读出了文本的内蕴、特点、亮点,上课就比较从容、清晰、有效。反之,对文本把握不深、不透,授课时就容易漂浮、摇摆、游离。所以,我平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白天上完课,晚上一般会把教学实况与原来上课的教案进行对比、参照,并对教案进行修改整理,就像下棋者“复盘”一样。倒回去,看看哪里处理恰当,哪里是“庸招”或“臭招”。长期这样比对思索,备起课来就比较实在,上起课来也容易找到感觉。就实践感受而言,我觉得理清了文脉,把握了学情,设计好了教脉的课,一般说效果都还不错。
  还是举我的两个教学案例吧!
  备周国平的寓言《白兔和月亮》(人教版七年级上)时,觉得这个文本语言文字比较“浅”,开始我总理不出头绪,找不到“抓手”。后来通过反复琢磨,找出了关键词。理出了白兔的心路历程:围绕月亮的归属变易,白兔有“乐”一“痛”一“乐”两次心理变化的情感落差。理出文脉后,我抓住两处“转折”, “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白兔, 这是一次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无忧无虑的;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转折给白兔带来的重大变化,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引导他们重点分析白兔“拥有”月亮之后的言行、心理变化:学生通过演读体味“这是我的月亮”,从中读出了白兔膨胀的占有欲;又分析“牢牢盯着”“心痛如割”等词,感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使学生明白一旦有了贪欲,白兔从此便失去了赏月时快乐美好的心情。白兔觉悟后,找到自己痛苦的根源,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原来的决定,这是第二次转折,白兔由此重获自由。寓言通过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演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学生经过这番梳理,品出了“浅文”的深意。
  2006年7月,我参加了一个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赛前20天。大赛组委会发来了20个篇目,让选手先熟悉,为现场抽中课文进行比赛作准备。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啃”那么多文本,实在太难了!我现场抽到的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人教版八年级下)。怎样上呢?反复阅读后,我理出了文章的主线:罗布泊由美丽的昨天蜕变成了恐怖的今天。这是一篇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文章,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深沉忧思。但我又告诉自己,不能仅仅强调保护自然。那样会上成思品课。于是,我紧扣文本,由“泊”和“仙湖”导人,然后围绕教学主线,选择了三个描写罗布泊美丽景象的片段。抓住“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绿色长廊”“神仙”“欢娱”等词语,让学生由此感受罗布泊昔日的美好,紧接着抓住三个反映罗布泊现状的画面,通过“裸露的胸膛”“露出肌肤筋骨”“肋骨的排列走向”“沧海桑田”“痛苦与无奈”等词语, 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地体悟罗布泊今日的荒凉恐怖。从而产生情感的震撼和心理的共鸣。有了这些对比,我便顺理成章地围绕“任意”、四个“盲目”、“吸水鬼”等词语并结合文中的具体数据, 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给听课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总之,我觉得务实备课,要落在平时的日积月累。重视反思上,而教师对文本的深读细读乃至苦读,是不能省掉的“功课”,课前做好“功课”,教学才能有效。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
  郑 应
  
  务实备课首先还应强调一个“实”字,即解读文本要一丝不苟,追求实效。这是一个教师起码的价值追求。另外,从务求实效出发,可否延伸出一个对备课的“真”的态度?我觉得,当你贪图快捷省事,热衷于从教参、网络上复制教案,以现成的结论取代自己对文本的真实解读时,你简化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教案书写的程序,而是自动放弃了对文本独立感知的真实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灵魂”的老师,如果放弃了这一主观感知、深入求索的行为,那后果是很可怕的。我想接着王老师刚才的话强调一句:把文本读深读细,读出脉络,读出味儿来,是教师获得文本诠释权和对话资格的关键。换句话说,一个语文老师要在智力上和精神上获得尊严就必须拥有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和认真解读文本的“定力”。今年4月我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南六省高中课改研讨会。执教《兰亭集序》一文时,对此感触颇深。此前我已准备好了对这一名篇采用的流行的写书圣王羲之的“乐”一“痛”一“悲”的教学流程。但到现场后才知道安排给我的班级已学过此文,怎么办?计划无法更改,课仍要去上,压力的确很大。这时,庞老师提醒我从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寻找突破口。整整一天,我抱着文本重新阅读,终于品出此文“文情高远”及其结构上的回环之美来。后一点,在各种解读信息中,还少有人提及。于是。我依据自己的体悟,要求学生与此文重逢时,先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以此来梳理学生的旧知,把“乐”“痛”“悲”的情感脉络一一落实,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寻“悲”的根源。进而体会出文中之“悲”原来是作者积极人世的乐观态度的另一种表达。这样引导学生从结尾的“悲”回溯到开头的“乐”, 让他们于品读中,恍然发觉原来作者的“乐”“痛”“悲”是一体的,深化的,回环的,这种探究获宝后的快乐充溢在学生的心头!
  因此,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也是务实备课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学《胡同文化》一课,以往大多数老师都重视对京味文化的品味。不少老师还用多媒体补充了大量的材料。我照搬此法时,总觉得有些“隔”。因为我的学生身处南疆边陲,他们大多数对北京比较陌生,如补充太多的京味文化材料,反而在视觉上形成新的负担,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细酌学情后,结合正在讨论读书方法的契机,我转换视角,从读书方法切人,让学生分专题研读:第一,抓住主句,浓缩文章;第二,探究事理,深入理解;第三,品读佳句,体悟情感。这样一调整,学生有了积累和感觉,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次省级研讨会上,我如是执教。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由此, 我深切地感到务实备课不能忽视学情这一重要维度。学情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由地域、见识等造成的学习接受差异。现在不少 课堂预设太多,以教定教,生成太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放弃了对学情的关注,这样的课很难落到实处。
  
  借脑生智授人以渔
  梁惠红
  
  两位老师的看法我都赞同。但我想补充一点,在务实备课的范畴中,不要把交流融通、借脑生智排除在外。
  个人独立钻研是务实,但以此为基础与同事交流,和同行对话,广取博收,择善而从也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务实。我所在的语文教研组在备课阶段, 十分重视同事间的交流沟通,一个文本的脉络乃至教学重、难点,常常在“较真”的对话、思想的“交锋”中得以确定,没有这种常规的备课形式支撑,走上讲台时还真没底呢!我们教研组的同仁:还设了一个公共邮箱,谁看到有用的信息就放到里面去。让大家共享。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广度毕竟有限,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合作共赢的机制, 也是借脑生智的良性效应。
  我还想谈另一种与古人、学者、大师“互动”的借智方式。今年3月我到四川绵阳几所中学短期支教。其中一所中学指明要我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这所学校经历“5, 12”大地震后,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学校的阅读资源很少,学生对《水浒》的了解一麟半爪。如果按照平时教学来设计,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相关章节就很容易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如果对文本的阅读仅止于简单的情节概括,学生又很难走进作品,那么,第二课时对林冲性格的分析就会变成给人物“贴标签”。
  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让不太熟悉《水浒》的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进而吸引他们在课后对全书作进一步赏读?这成了我备课的重、难点。正苦恼时,瞥见书架上的毛宗岗点评的《水浒》,我灵机一动:何不从名家的点评中寻点灵感?金圣叹说:“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这“不会读书”的断语不正说出了现在学生阅读经典的通病吗?于是我用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来概括文章布线构思的巧妙,把授课的学习重点定位为“推求小说细部因果关联,体悟草蛇灰线法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推求细部关联的方法, 让他们学会运用“草蛇灰线”法,在看似平常的细节处读出作者的匠心,读出文章的“筋节”与“得意”。
  开课后我用3分钟检查预习,通过做连线题、排序题的方式完成作者作品简介及相关情节的梳理, 在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后, 再用3分钟介绍“草蛇灰线”法,随即用两个中心问题领起30多分钟的课堂研讨:第一,“复仇”是节选部分的核心事件,林冲山神庙复仇杀管营与差拨用的是枪,杀陆谦为什么舍简就繁,反而把枪搠在雪地,另拔出解腕尖刀,多费了一番周折?第二,为了使林冲与仇人能在山神庙巧遇, 让林冲复仇的一幕合乎情理,请运用“草蛇灰线”法分析作者在前文做了哪些巧妙的铺垫。在挖掘情节和细节的关联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课堂也呈现出一种活泼而热烈的气氛。
  这次教学交流也引发了我对借脑备课的思考:引名家的点评,借鉴传统资源去透视文本,确实是一种富有实效的备课途径。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借脑引智,切不可以名家解读取代教师独立的阅读感悟。教师只有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拥有取舍材料的敏锐眼光, 才能从芜杂的名家点评中拈出精粹,为我所用, 从而实现另一层面的务实备课。庞荣飞:刚才大家都谈得不错。我来小结几句:第一,务实备课是开启有效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务实备课,一定要投人真情实感,一定要扎实有效。换句话说,务实备课既要经历一个对文本, 对学情感知领悟的过程,又要完成一个对教学预测、预设的理性选择过程。省掉了这两步,上课效果就会打折扣、“缩水”。第二,务实备课应立足于教师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精细阅读。主体在场与感知的细腻,见解的独特,切入的巧妙是互为因果。互相生发的。务实备课意味着教师以初始阅读的善感的心灵与文本对话,既不盲从迷信,也不因循守旧, 从真实的“读”中获得有效的“教”的启悟。第三,务实备课还须在理清文脉,关注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思路。不问学情的“教”,很难定位准确。最后还强调一点,务实备课不仅不排除对文本已有研究成果、相关信息的借鉴和整合,还应主动地借脑借智。用精取宏,择善而从。但教师此时一定要“以我为主”,有自己的眼光,对材料有所取舍,而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