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中这样描写宝玉的发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成一根大辫……”其“结束”一词,以人教版及人教课标版本为代表的教材都未作注。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结束”义项有二:①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②装束;打扮(多见于早期白话)。《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结束”义有六:①连结束缚。②整理行装。③装束;打扮。④嫁妆。⑤安排;处置。⑥拘束。《辞源》“结束”义与《古代汉语词典》几近。
我们通读文章,根据语境,此处“结束”义,必不是所常见的“完毕”义:也不是上述词典中的各义项。而苏教版课标本教材简单注解[结束]扎束。对此注,师生大多不明所以然。“结束”为何如此注解呢?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注为:“[结束]①扎缚;捆扎。《后汉书·东夷传·倭》:‘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
那么,“结束”何以有“扎缚”“捆扎”义呢?
首先,可从单个词义来解释。《说文》:“结,缔也。从糸,吉声。”《说文·束部》:“束,缚也。从口、木。”《汉语大词典》:[结]系;扎缚。《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洪兴祖补注:“以辛夷香木为车,结桂枝以为旌旗也。”[束]捆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对“结”“束”两字注释为:[结]束缚;缠扎。《释名·释姿容》:“结,束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置罗之所羁结,竿殳之所捏毕。”李善注引薛综日:“结,缚也。”(P3391)[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柬)象囊橐括其两端之形……引申为凡束缚之称。”(P1158)此外,《辞源》中,“结”“束”字也都有“捆;缚”“系;扎”义。
综上,“结”“柬”义相通,都为“捆;缚”“系;扎”。
其次,据小说描写宝玉发型的语境来看。“结成小辫”“红丝结束”“总编成一根大辫”中的“结”“结束”“编”义相近。因此,此处“结束”,应属同义复词连用现象。所谓同义复词,即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其构成词的词语位置并列,意义相同。古人也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简而言之,同义复词即同义字的重复。其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为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
对此现象,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传述闻》云:“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翻译时,如果我们不注意同义复词现象,那就势必“反失其旨”。我国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也提出,古汉语同义复词是为了加强重点,不仅是意义上的加强,也是声音上的加重。但同义复词现象,无论是教材注释还是教参,都没有对它给予足够重视,因而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理解。
其实。同义复词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不时会见到,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涕泪”二字同义(“眼泪”);“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初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疲敝”“危急”“恢弘”“菲薄”“简拔”“枉屈”等;高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是李密的《陈情表》,如“躬亲”“拔擢”“优渥”“希冀”“矜悯”等等,都为同义复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