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历来广受关注,尤其是近三年,受到了社会上和教育业内人士的多次批评。大家一改过去都唱赞歌的情况,且批评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批评的意见集中起来就是脱离社会需要,远离写作发展,疏离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过命题人员的不断探索,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试题,还是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试题,如广东省的“常识”,山东省的“见证”,天津市的“我说九零后”等,这些试题能够针对社会生活及社会文化的缺失与热点,引导青年考生从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文化积累中去理解与探索、叙述与分析这些与社稷与百姓与自己相关联的活生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高考作文的公平性与选拔性,受到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包括网友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全国18道作文试题中的绝大部分是很不适宜做高考作文试题的,正如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所言,是偏、难、怪的,也是脱离青年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的。是继续与学生为敌的,是不符合现今社会高等学校对新生的选拔要求的。
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存在四大病态,值得我们进行如下四问。
一、为何有话不好好说。非得给青年考生打哑谜?
好多年以来我们把寓言当做了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猜中试题,也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多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些寓言很多是人造的蹩脚的,说穿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社会上在历史中是难以流传的。如全国I卷的小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等小动物们,离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遥远,为什么非得借助这一大帮小动物才能够表达命题者的思考呢?本来就是针对学习与就业的好内容: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样。为什么要绕那么大的弯子费尽口舌去编造童话去哄骗迷惑学生呢?这是考写作还是在考破解弯弯绕的猜谜能力?全国Ⅱ卷使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提供了三则材料来考学生,这么冗长的篇幅是在考作文还是在考阅读?命题者阅读这1000多字需要多少时间?这1000多字为什么在命题者的手里就没有办法按照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按照语言表达的简明要求进行压缩以减轻学生阅读审题的负担呢?说了1000多字,意思不外乎就是抓住自身的稍纵即逝的灵感就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上海卷也是煞费苦心地从故纸堆里寻找材料来叙述10年来多次重复的(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的套话,这些试题,如果直接从思考的内容元素出发,就能够减少打哑谜的时间与卷面,学生同样可以写出多姿多彩多层次多种类的文章来。什么时候我们的命题者才能不为难捉弄学生,有话好好说,就像生活在21世纪的正常人一样的说话,不再转弯抹角藏着掖着地去装神弄鬼般吓唬与糊弄考生呢?
二、如此的低幼化,考的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吗?
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且必须是获得高级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或者获得认可的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在今年这1020多万人中,除了极其个别的如凤毛麟角般的可以考少年班的人之外,上千万的人都是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的人了。面对他们的作文试题,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思考状况。而湖南的“踮起脚尖”,湖北的“站在——门口”,完全是小孩子们的动作与心理,那种天真好奇的单纯幼稚与淳朴憨态,历历如在目前。然而,现在的初中生都难以踮起脚尖来观望什么了,也难以站在门口期待和思考什么了。这样的作文题目,放到小学三年级是再合适不过了。包括四川的“熟悉”。重庆的“我与故事”,福建的“这也是一种 ”,虽然表达上词语上中性一点,其内容完全可以要求小学生来写。一点都不觉得困难。我们的命题者为什么不去接触一下当今的高中学生,观察一下当下的高中学生的文化生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来命制试题呢?
三、考的是高校新生需要的写作能力吗?高校想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江苏的“品味时尚”,安徽的“弯道超越”,这些内容是高等学校招生所必然需要的能力吗?这些内容与能力标示着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期待着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进入大学接收现代高等教育呢?“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和“绿叶对根的情意”都来自歌词,如果对歌词不熟悉或者从来就没有唱过这两首歌,没有一点实际的感受,没有深入地品味吟唱。是不是就难以接受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呢?青年学生。尤其是家庭温饱还没有彻底解决的人家,如何去走进时尚?又有什么经济基础有什么时间空间去品味时尚?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绅士与淑女方面,这些年解放思想直接开班吸引社会眼球,也迈开了步伐,但是这样的绅士班淑女班恐怕还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还是在学习人类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吧。“弯道超越”虽然是赛车竞技中的术语,但是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也是一种危险的偷巧。而不是君子所为的事情。这不应该是今天的高中教育所提倡的竞争与学习的正常的主流方式。
四、写作试题在体现公平与公正方面。兼顾了所有考生吗?
北京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浙江的“绿叶对根的情意”,江西的“兽首拍卖”,都只考虑了一部分考生的写作实际。北京的试题一出来,社会上就有不少的文章认为,这不利于男孩子的写作,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浙江的“绿叶对根的情意”也是存在着不利于理科学生写作的倾向。而江西的“兽首拍卖”则是对很少看电视的农村孩子的严重不公平,即使是城市里的孩子,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兽首拍卖的事情,这样的事件叫学生如何去评论写作?这样的一些题目作为高考写作试题是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高考的公信力。
透过以上四问,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存在的痼疾由来已久,沉陷已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三旧使然,即旧人才观、旧文人观、旧考试观。
旧人才观,就是按照过去精英教育的观念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我国多年以来的义务教育早已严格废止留级降班的做法。为的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顺利地接受完义务教育。最近几年我国也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近年来已经占到同龄人的24%。在这样的招生规模中,我们的试题命制者还按照自己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情况来看待今天高校招收的新生,还按照考上了大学就是英才,就是天之骄子的观念来选拔人才,希望能够考上的人应该是非常好的非常全面的文理兼通的随便都能够来点诗词歌赋的通才,而不知道在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以后,现在的一些高中毕业生有的连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做,写文章尤其是写这些高考作文题目是难以下笔的。命题者们还常常以为这些参加高考的人都是能在重点大学读书的人,其实就是读重点大学的新生,也有很多人远达不到过去的升读普通大学的语文尤其是写作水平了。
旧文人观,就是不少命题者们自己接受的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而非现代的语文教育,因
为工作的原因对现代社会的语文需求语文发展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只是按照自己的农耕时代文学或文化积累的一些情结来命制21世纪的高考作文试题。一些命题者,身居自己经院派似的象牙塔里,不接触当今的文化与社会,不去了解现在的高中学生乃至大学新生的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等的生态环境,而是闭门造车地在那里一厢情愿地进行自恋情结的放大与膨胀,将一些琐碎的细腻的风花雪月的或者非常狭窄非常小众化乃至个别化的情绪拿到高考写作试题的命制之中来。
旧考试观,就是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没有考虑到现在1000多万人参加高考,将录取630余万高校新生,全国录取比例高达62%。面对这样的巨大变化,命题者依然沿用过去录取比例为4%时的思维方式。还在继续坚持以高难偏怪的命题原则来进行命题。最主要的思想是:一怕难度不够,不像要选拔出状元来的作文试题;二怕被猜中题目,显得命题人江郎才尽;三怕容易被宿构,没有足够的苛刻的限制性。其实,把大家都没有写过、都没有注意的内容拿出来做考试题,是一种公平;反之,如果大家都注意到了都写过了再考也是一种公平。关键是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检查与高校继续学习的需求结合起来。与现代社会对一般公民的写作需求结合起来。通过高考作文题目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而不是脱离甚至远离这些写作方向以及写作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有话不好好说?为什么很别扭地去把高中学生当做小孩子来设想?为什么不考虑高校继续学习时的写作要求?为什么一到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就非得要去编造一些脱离实际的虚假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不断前进的时代每年每月都有非常丰富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深深浅浅的话题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元素,这些完全能够进入高考写作试题的命制范围,完全用不着去人为编造。而今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海南宁夏卷里的粉笔一事就值得质疑:在矿井透水之后,能够在帽子上用粉笔写下几十个字吗?能够保留得下来吗?经过水淹之后还能够看得见吗?
深入高中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与研究,按照高校学习的需求,按照社会发展对公民写作的一般要求来命制高考写作试题,是我们的期待。也是高考写作试题命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愿明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继续闹别扭的情况能够有所减少。因为大家都期待着命题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立场更加现代一些,观念更加人文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