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是教科书很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怎样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练习的基本类型及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
教科书课后练习的基本类型有:
1.整体感知题
这类题定位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课文。所谓感知课文,即在阅读中获得原初的体验和认识,形成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初步解读;所谓把握课文,即获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评价,对其语言风格、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和态度等形成初步认识。整体感知题重点在“感”和“知”,“感”即感受、感悟,“知”即认识;整体感知题的关键在于“整体”,它不同于局部分析和解剖,侧重从文本整体入手,从感性入手。这类题目尤其注意将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读者的内心情感打通,是沟通读者心灵和作者心灵的阅读活动,力求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感受。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的第一题:
“春天像刚落地的小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吗?
可以说,这是一道非常巧妙的整体感知题,体现了上述多条原则,避免了一般整体感知题的空洞,将语言运用题和感知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中整体感知课文,体味文章的情感。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的第一题: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雨,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倾听的感受。
这道题由一个“听”字切入,牵一字而动全文,并且引导学生从较深层次上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生活感受,沟通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世界,打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2.内容理解题
理解文本是阅读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其他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内容理解题是练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定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赏析,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它既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有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这类题型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因而不能只重视结论的获得。既要尊重文本,又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倡导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一道练习,就是比较巧妙的内容理解题:
下面是课文中使用感叹号的几个句子,想一想,它们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对表达课文中心与人物感情有什么作用?
1.“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
2.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3. 大副回答:“到!”
4.“把克莱芒救出去!”
5.“快干!”船长又叫道。
这道题巧妙地组合了四个感叹句,由标点的表达效果切入,品味人物语言,理解人物思想,认识人物特征,学生在练习中既能认识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又可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表达,同时还能掌握感叹号的几种基本用法,可谓一举多得。
3.语言品味题
这类题定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揣摩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效果,从典范的言语中汲取语言养料,掌握语言运用规律。既注重对所谓精彩、经典语言的品味,又注重对语言运用一般规律的把握。要培养学生语言审美的健康趣味,感受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和表达效果。这类题型,切忌进行孤立的、机械的训练,关键要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具体语境中。
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最后一课》的一道练习:
课文中,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都互相感到对方“可怜”。试根据上下文,领悟“可怜”一词表达的不同感情。
1.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4.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这道题着眼于同一个词语在文章不同句子中表达的不同内涵、不同感情,既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根据上下文),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加深对小说人物和思想的理解,使语言品味和文章理解相得益彰,具有一定张力。
4.迁移拓展题
所谓迁移,就是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相似的环境中进行运用,以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谓拓展,是以某一学习内容为原点进行学习活动的辐射。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也是一种拓展。拓展的方式十分丰富,可以是信息资料的收集,可以是不同观点的发散,可以是相似文本的比较,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沟通,可以是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引入。这类题关键是内在联系的建立和分寸的把握,要力求做到似远实近、似散实聚。
拓展题型十分丰富,有的由课内阅读迁移到学生的语言运用,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石榴》一课的一道练习:
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信鸽松柏螺丝钉
这道题要求学生借鉴课文托物抒情的方法, 模仿示例的形式进行语言活动。
也可以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语文活动。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的一道练习: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这道题既是跨学科的拓展,也是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相联系,不但拓展了学习空间,而且丰富了语文练习和语文学习的形式。
5.言语活动题
即结合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适宜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操作。或者在课内活动,或者在课外活动;或者侧重于说,或者侧重于写。有时候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比如社会调查、课本剧演出等。这类实践活动题与独立于阅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比,和相关文本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关联性,选题一般也比较集中。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中的一道练习:
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敬重、热爱之情吗?
这样的语言活动题,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拓宽了想象空间,同时也是很好的语言实践。
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中的一道练习:
如果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4张)邮票,你觉得设计的邮票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生活?你能给每枚邮票定个名吗?
这是一道比较机智的实践活动题,既紧扣课文内容,又有适当拓展,以语文活动为主,又结合了其他活动。
再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寻觅文言的津梁”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给课文加注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给课文断句,看似形式简朴,其实是旧中出新,也是非常好的实践活动题。
6.欣赏分析题
赏析是鉴赏文本的语言、结构、表现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及效果,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活动。既有全篇的赏析,也有局部的赏析。这类题型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审美活动,而不是立足于结论的获得和概念的识别。赏析活动既要尊重赏析的基础规律,又要有独到的见解。
[##]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的一道练习题:
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讨论两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各抒己见。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幅八字形的黑眼睛。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这是一道典型的欣赏题,要求通过比较赏析课文说明大熊猫时所采用的方法和修辞手段,并对其表达效果作出自己的评价。
7.识记积累题
积累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基础,母语学习尤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累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当然这不是狭义的积累),良好的语感以积累为基础才能培养,语文素养在积累中才能提高。这类题定位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加强积累。这类题型以背诵为主,但又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要以积累为目的。通过背诵加深理解,通过理解加强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知情义的结合,注意背诵和运用的结合,忌简单重复,机械记忆。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背诵、摘记、做卡片等多种积累方法。既可以提出背诵的统一要求,又可以给予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道记忆积累题:
读完课文,选择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用得最多最好的一段背下来,并与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选择更有眼光。
这道题一反过去背诵题的僵化和呆板,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留给学生选择空间,并且把背诵和欣赏理解、知识巩固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8.视听活动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超文本阅读和多媒体学习是语文教材的必然趋势,因此,视听训练也必将是练习的一个重要类型。在许多国外语文教材中,这一形式早已出现。英国莱兹教育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英语·第3学段》的“‘听和说’故事”单元中有一道这样的练习:
1.阅读一篇题为“玻璃食橱”的故事。
2.听录音机里的人讲这个故事;注意回放,留心它是怎样引起你的兴趣的。大声朗读这个故事,或者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3.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当人们还没有读过和写过“世纪”这个词之前,在人们还没有广播和电视之前,说故事的人就享有了很高的荣誉,因为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和思考的机会。人们都聚拢在他的周围,渴望听他讲故事。
4.当你朗读或讲故事的时候,你也要想法子引起听众的兴趣。下面这个表格中列出的四个要点,对你讲说故事十分重要。如果你认为还有应当注意的事项,请继续写在表格中。
①经常抬起头直视听众,
②依据故事内容变换说话速度,
③依据故事角色特点变化声音(轻松的、严肃的、哀怨的、热情的、沉闷的、文雅的、粗俗的……),
④确信听众正在听你讲故事,
……
5.说笑话是讲故事常见的一种方式。
这道练习将听录音和阅读、讲故事等语文学习常规形式相结合,作为学生语文练习的内容。
也有的将观看电影、电视、戏剧等融合到教材的练习之中。如德国北威州根据新教学大纲编写,德国维斯特曼出版社出版,供完全中学5~10年级学生使用,被德国学术界视为优秀母语教材的德国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现代德语》中有一道练习:
电视中正在播放青年节目。请只收看几分钟时间,同时将日期、播放时间、节目标题和话题记录下来。然后关掉电视机音频,此时只看到画面。请在左栏记录你所观察到的动作、表情、姿势,并在右栏写下你根据这些动作设想出来的对话内容。
小组练习:请第一小组把这个青年节目用录像机录下来,把录像带拿到课堂上作上述试验,然后比较各自的结果。第二小组作相反的练习:请将电视视频关掉,只听到声音。记录所听到的对话内容和说话语气,并将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报道分析。
毫无疑问,这种以视听为主的语文练习,是对传统练习形式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9.专项任务题
即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或有关学习内容完成某项专门的学习任务。在本文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有些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练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美国,所有课程都有不同的专题项目,可由高中生按兴趣自选。如斯科特·福斯曼公司的六年级《语言》第九部分“诗歌”讲到关于猎食其他动物的鸟类,教材指出这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现象,要求学生先讨论生活社区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种类,然后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观察以取得那里生长的动植物种类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画出这个环境中的食物链。再如该教材第十部分,在学生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后,要求学生每人从报纸上找一篇与健康有关的广告带到课堂,组成小组,讨论哪些广告是事实陈述,哪些是主观描述,哪些是两者的结合,并决定哪些广告更可信。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再从报纸上找出三条与健康有关的广告,用同样的比较方法决定哪一条广告最可信,哪一条最不可信,并在学习日志中说明可信和不可信的根据。
我国目前几套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就属于这一类。只不过我们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教材板块,而英美等国的大多是某一单元或专题的一个练习项目。
这九种只是练习的基本类型,其他还有知识训练题、写作训练题、听说训练题、交流展示题等多种题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说明。
二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呢?这里提几点建议:
1.了解编写的意图和题目的客观价值
在教科书编者那里,所有练习的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意图。前文的分类,有的就是从编写意图着眼的。弄清楚意图,无疑能使我们对教科书练习的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我们又不必完全拘泥于编者的编写意图,更多的还要思考这些练习的客观价值。比如有些练习,主要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但又具有品味语言的功能;有的是欣赏表达技巧的,但又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全面了解练习的价值,对灵活使用练习,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很有帮助的。
2.改变不良习惯,避免几个误区
据了解,有些老师对练习的使用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了教科书的使用,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以下几种情况都是要避免的:一是把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为练习解决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二是对练习不管不顾,从不把练习作为教科书的一部分看待,也不考虑教科书练习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功能;三是把练习的使用变成了简单的“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寻找,或者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以为学生知道了答案,练习的价值也就发挥了;四是把练习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由学生课后完成,使练习只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这些做法对练习的教学价值是一种误解,要坚决避免。
3.练习使用要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要立足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我们仍然借用“练习”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大家接受方便,其实很多教科书已经不再延用这一概念,有的叫“思考与探究”,有的叫“阅读与思考”,等等。这些说法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内涵和价值也在变化。其实教科书练习,完全可以看成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有人不同意提出教科书“练习系统”这个说法的原因之一。现在绝大多数教科书练习,都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练习的使用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能为学生学习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