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3期 ID: 80820

[ 黄厚江 文选 ]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

◇ 黄厚江


  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如何把握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度,应该怎样科学、积极、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教师既是教科书的使用者,也是教科书的建设者。教师应该对教科书编者的课程思想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有足够的认可,如果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名义,随意夸大教科书使用者的权利,则会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我们以为,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空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文本内涵的挖掘和延伸
  新的阅读观念告诉我们,对一篇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和一元的统一,教科书编者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编者所选择的解读,未必就是最恰当的,更不能说是唯一正确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文本的原初理解更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创造性使用教科书,首先是教师应该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盲从于教科书编者的解读,更不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绝大多数采用主题单元结构,有的是不同结构并行但以主题单元为主。这使得教科书编者会根据单元的主题需要去解读文本、整合文本,也就有可能对文本提出新的突破常规的解读,或者强调文本与其单元主题相匹配的有关内涵,而忽略了文本的其他内涵。教师应该审视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处理,并将自己的思想整合到教学之中。
  2.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
  新课标的教科书,普遍特点是选文的量较之以往的教科书有明显增加,应该说,这是切合语文学科强调阅读积累基本规律的。如果合理使用,能对改变学生阅读量太少,教师解析太细、讲得太多的局面有所帮助,但客观上也必然会增加教学负担。教师必须改变处理教科书的方法,适当地将多篇文本整合起来使用。这是一种基本的形式,使用合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观念强调要改变过去封闭于课堂、封闭于教科书的做法,提倡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这个开放,既指思想观念上的开放,也指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科书的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有时是很必要的。比如,相关文本的补充,相似文本的比较,节选文本其他内容的介绍,相关信息的链接等。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当然,这里的延伸和拓展,绝不是简单地提倡教学一篇文本引入多篇文本的数量增加,而主要是教师内化之后的思想和内涵的丰富。
  3.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优化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处理教科书的文本,是教师的基本权利,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以前很多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完全是被动地、按部就班地使用教科书。
  教学策略,首先是对教科书所选择的文本进行分类处理,即对具体文本在教科书中、在单元中的地位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具体文本的教学价值作出自己的评价。一般来说,教科书编者会有建议性的安排,但教科书编者并不把这样的安排当作一种不可逾越的规定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具体文本放在什么样的地位处理,主要是由教者决定而不是由教科书编者决定。比如,有些教科书,将一个单元的文本分为教读篇目和自读篇目,有些分为精读篇目和略读篇目。教科书编者不可能确定一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任课教师都适用的安排。同一个文本,你可能认为应该教读或精读,但其他教师可能对文本的教学价值的认识和你不一样,他也许把它当作自读篇目或略读篇目。所以,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处理文本之间的主次、轻重、详略、取舍等多重关系,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也使文本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文本价值的多角度、多层面开发
  这首先要解决一个教材观的问题,即对教科书到底是什么,教科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文本到底有什么价值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认为教科书就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本就是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看起来,教科书似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其实并非如此。同一个文本,同一个专题,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处理文本,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内涵。
  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图解文本内容,更不能图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而应该把教科书以及教科书中的文本作为学习的平台。这样,我们就有了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极大空间。我们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文本能够在多层面上发挥作用。
  
  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1.以扎实的单篇教学为基础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常常会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而在整合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单篇教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汉语文教科书,单篇文本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单篇课文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任何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所必需尊重的。单篇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阅读教学就会架空。随意打破单篇文本的结构,使单篇文本仅仅成为教学素材的提供者,是违背语文阅读教学基本规律的,其后果十分可怕。当然,所谓扎扎实实的单篇教学,不是指对每一篇都平均用力,更不是指解剖式地进行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强调在对文本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文本整体的特点,整合式、重组式的教学必须以单篇的阅读为基础。
  2.充分尊重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指教科书的外在结构,它是一套教科书的框架和骨骼。它既是教科书形式的体现,又和教科书的内容密切联系,是教科书编写意图和课程思想的主要载体,保证了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我们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尊重,否则很可能消解了教科书编者精心设计和编制的积极意图,而因随意解构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如以人文主题或生活主题编排的教学单元,它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教学情境;如果破坏了原有的结构,则使这一切丧失殆尽。因此,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不仅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而且是遵循教科书原有呈现方式和教科书建设规律进行建构的过程。
  3.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教科书的价值就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提供平台,教师的教学就是凭借教科书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目的是让教科书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资源、教学智慧得到更好的整合和互补,从而让教科书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对教科书及其文本的所有整合和加工,都必须服从这一目的。比如,教科书的学习活动的要求不够恰当,可以调整;教科书的学习活动的方式脱离了学生具体实际,可以变通;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活动的条件还不够充分,可以补充。即使对文本进行增删取舍和重组,也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为依据,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中的体现。
  4.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
  这个基本规律,既指教学的规律,也指学习的规律。它们分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比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重视积累,但这个积累不是机械的积累、割裂的积累,而是以一定的阅读为基础的积累,是在一定的整体语境和特定情境中的积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放弃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文本中的各类知识梳理出来积累,这样的做法我们以为极不可取。再如,语文的阅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一篇文本的教学资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单纯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去整合文本,显然算不上是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5.突出言语实践这个核心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言语实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语文素养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提高。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主要内容,而不能以某类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为中心,更不能以外在的形式为中心。这个言语实践,不是指割裂的、机械的、简单反复的语言训练,而是在一定语境中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言语运用的活动。应该说,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目的,就应该定位在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上。
  
  三、必须防止的几种不良倾向
  
  1.为“教”不为“学”
  即单纯从便于教师的教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有效出发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改造;或者是从长期的教学习惯出发,对新的教科书体现出来的课程思想和学科理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应有的认同,把教科书改造得和其陈旧的教学习惯相一致;或者单纯从应考效果出发,把教科书改造成便于知识梳理和训练的复习资料;或者缺少对教科书有关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审慎研究,将自己对某些教学内容的偏颇和片面的理解,强加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之中。
  2.随意割弃
  即随意放弃教科书中许多内容、文本和板块,不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使用苏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时,有些教师因为不熟悉新的呈现方式和要求,而对“诵读与欣赏”“名著推荐与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专题阅读”等非常有特点有价值的板块简略处理或干脆不教。据了解,有些教师使用高中语文新教科书也是如此,仅仅教学自己熟悉的、以为有用的篇目,而将那些看上去和高考关系不够紧密的篇目和内容弃置不顾。这样做,大大影响了教科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原初意图的实现。
  3.简单否定
  新的教科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思想还是理念,都有许多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是否科学合理,价值到底如何,自然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但有些教师,则轻易进行全面否定,甚至是出于一些很简单可笑的理由。有人就公开说:“教科书选进那么多新的文本,我们以前的备课笔记怎么办?”有些教师,只要是自己不熟悉的文章或不喜欢的文章就一概不教或一概否定;只要是和以前的教科书不同的版本和注释,就说是错的。这显然不是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好与不好,全由实践检验。其实,即使不好,也可以作为教学的积极资源。简单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
  4.拆而不整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难免要对教科书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但解构不是目的,建构才是目的。有些教师,打散了原有结构以后,却不再进行整合。比如,新的国标本教科书,大多是专题型的,有些教师教学时从不同专题中抽取一组文本,以某种形式进行教学,专题中其他的文本怎么处理则不加考虑。也有些教师,不考虑不同专题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对教科书进行拆卸。就像一所很好的房子,这里抽去一根梁,那里拆掉一面窗,即使确实又建成了一所很好的房子,那被拆的房子怎么办呢?还成其为房子吗?
  诸如此类的做法,是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宗旨完全相悖的,绝不可视为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行为。
  

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