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76

[ 方双寿 文选 ]   

以赛促学 以写促读

◇ 方双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安排了国学经典《论语》的内容,正因为是经典,则倍添其神秘色彩;加之是两千多年前的语录体,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困难,于是很容易对《论语》产生“敬而畏之”的情绪。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把《论语》教学当成一个系统工程,高一时引导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读《论语》,高二时以写促读,借助选修教材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研读《论语》,使学生对《论语》的认识逐步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竞赛的形式读讲《论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将《论语》列为“名著导读”的第一篇,如果只是一般性强调,难以收到学习的实效。想到高一新生求知欲、表现欲极强,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我决定以竞赛活动促学习。具体做法是:
  1,先结合教材中众所熟知的名句,宣讲《论语》对一个高中生在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方面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求《论语》或借或买,做到人手一册。待一种喜滋滋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后,开始布置竞赛任务。
  2,人人登台讲《论语》。畏难情绪必须破除,笔者激励学生:我是高中生了,我可以给同学讲解《论语》;讲解当然有难度,但精心选文,认真查找资料,深钻一则,语言障碍还是可以逾越的!讲要讲得精彩,讲要讲出水平;用竞赛的形式讲,讲后进行评比。提出要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5分钟,全班同学齐参与,轮流登上讲台,背诵出要讲的内容,再释词,阐述内涵,最后说明自己选这则《论语》的原因;黑板上有要点板书,说话要吐词清楚、声音要洪亮,目光要直视同学,举止表情要自然大方,要经得起同学对所讲内容的提问;前后同学不讲重复的内容;讲完后抽一同学上台作评价。
  此举可谓一举多得。
  ①“备教”登台。前后几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交流阅读心得,精选出自己要讲的语段,查找资料,征求同学意见,在小范围里试讲,再登上讲台演讲——看起来繁杂麻烦,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乐此不疲,兴味盎然,在阅读、沟通、“备教”、登台的过程中,赢得了真诚的掌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②评讲。要求座位上的同学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讲解完毕,随机抽一同学上讲台作评讲。这除了锻炼学生抓住所听话语中心、概括所听内容的能力外,主要目的还在于敦促他们多接触《论语》,认真学好《论语》。
  ③激励。每周进行一次小总结,评出本周最佳讲解能手。在黑板报一角设“最佳讲解能手榜”。活动有小结、有评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讲”和“评”的热情。
  3,背诵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章节背下来,张贴“《论语》背诵篇目记录表”,经互查后自己将篇目填写到表上,谁填写得多谁就是胜者。高一学生好胜心强,这远比硬性布置任务的效果好。
  
  二、以写促读。利用选修教材深入研读《论语》
  
  因为有了高一时对《论语》的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活动,学生学习《论语》的难度已经降低,这为进入高二利用选修教材精读《论语》,作深入挖掘,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基础。这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对选修教材作较为深入的阅读,做读书笔记,写发言提纲,写片段赏析,写整篇的感悟文章,充分发挥“写”的功用。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激起情感共鸣,用心去感悟,以笔去整理。
  “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这是两种相互沟通的心理活动。一种思想,组织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会比停留在心里时清晰;用文字表述出来,则必经过一番斟酌,条理化、系统化了。所以说,“以写促读”是一个很有实效的学习方法。
  写的方式灵活多样:
  1,涵泳吟诵,圈点整理。比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像高一时那样,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结合现实略加评点,这很容易做到。现在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一章语句参差不齐,内容上却含有相反相成的关系,参差中蕴含整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于吟诵中“感悟”那自由、洒脱、韵味悠长的语言,于吟诵中“体悟”那似从字里行间析出的生动可感的画面和那超然、独立、强大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把这“感悟”写出来,或在课本上作圈点,或写在专用的读书笔记本上,简单地写几个词、一两句话,再和大家交流,其收效是大不相同的。
  2,仿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章,一唱三叹,可用作绝佳的仿句材料和深入挖掘的内容。有学生仿写道:“壮哉,苏武也!一旄节,一羊鞭,在荒野,人不堪其苦,武也不易其志。壮哉,苏武也!”还有学生写道:“英勇啊,任长霞!一袭警衣,一身正气,在警局,人难抗其艰险,长霞不失其刚韧。英勇啊,任长霞!”……教师在学生交流答案的过程中,稍加点拨,让学生在领会原句反复手法的妙用和反衬渲染的文学韵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人格提升的洗礼。
  3,前后勾连,片段赏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单元有一道练习题,让谈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葆丈人一类人物有什么不同,可以鼓励学生以“写”的方式去接触理解文本,写出答案。有学生这样写道:“寒风依旧在刮,大雪依旧在下,但您心中的风景依旧春光明媚,温暖和煦:纵使长沮、桀溺之士百般不解,您依旧勇往直前。归隐成为那个时代较好的避世之法,但您无法容忍无道的现实;对大同社会的渴望,对仁义遍天下的渴求,像是一双具有神奇力量的羽翼,载着您踏过了千难万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您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上,用周游十四年的脚印刻画出了悠悠历史上最耐寒的松柏。”
  类似的文段比比皆是,有的尽管是一孔之见,也远胜过老师易流于乏味的讲解。
  4,深入剖析,习作成篇。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反思、提炼、综合,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反复咀嚼,写一篇“我心中的孔子”之类的文章。学生既能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又整理了自己的思想,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将“读”和“写”两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收看习作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刻。泛泛而谈、从选修课本上东摘西抄拼凑起来的文字固然有,但大多数同学能扣住一个要点,或结合现实说“礼”,或谈对“仁”的理解,或论勇于担当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或议亲切平易的孔子……用“精彩纷呈”来形容似不为过,当老师的此时还真的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收获感。
  选出佳作,或让学生登台朗读,或打印张贴,或向校报推荐刊登。既是展示成果,对同学的褒奖,也是让学生的思想或认识得到进一步的交流。
  总之,从高一到高二,我把《论语》教学当成一个系统工程,纵览全局,整体安排,分散教学,形式灵活,从而使学生对《论语》的认识由浅入深,对文化典籍由“敬而畏之”变成了“敬而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