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解”的方式读唐诗。是我之阅读理论的实践。学生要提高阅读能力,除了增加生活阅历外,在教师方面,主要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等诸方面的实用知识,并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我以为,精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没有一定量的科学指导下的精读训练,永远不能达到精微的理解。而且,一切文学鉴赏都必须以通解文字为前提,否则就是自欺,乃至欺人。而“通解”之路,一要树立整体观,二要洞悉关键点,三要掌握解读法。这都需要科学的指导,需要严格的训练。
我的阅读实践证明,以“通解”之眼看诗词,会发现许多“可疑”之处,会解决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通解”即是“探究性学习”。要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做教师的先要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做“通解”,每篇都有五个步骤。一日“题解”,简单介绍作者相关情况与本篇写作背景。二日“句解”,逐字逐句分析,学习而不盲从前人,面对而不回避难点,一切“解读”都要出自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三日“章解”,连贯全篇,理清脉络,点明主旨与主要艺术特色,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四日“异解”,介绍若干不同的解读,特别是“名家”的解读,既为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的资料,也为下面的“余论”作准备。五日“余论”,实际就是对相关见解的讨论,提出一点自己的新见解,以不失“探究”的本色。
要之,以此种方式做备课的案头准备工作,是扎实而充分的。
题解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时严武任成都尹兼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荐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职,返居成都草堂。本来有严武这位好友的帮助,他还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忽然死去,自己失去依靠,于是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准备出三峡,到湖南湖北。此诗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句
解
细草微风,岸,
[4/1结构,名词句。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
危樯独夜,舟。
[4/1结构,名词句。危樯:高高的船桅杆。两句互解,“独”字“夜”字亦管着上句,合为一种境界:旅途中的一夜,诗人停舟靠岸,上岸小憩。月光之下,微风吹动细草;大江之中,只有扁舟一叶,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徘徊复徘徊,时而放眼望去……即有下联所见。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星垂,平野阔。
[复合句,即把一个复句压缩在一行诗内,展开来看,应是“因见星垂,而觉得平野阔”。“垂”,悬挂,下垂。星辰仿佛是悬挂在遥远的天边,下垂而接近地面,因而觉得平野分外广阔。]
月涌,大江流。
[复合句。“涌”,形容月光在水浪上闪动的样子。这是说从“月涌”而知“大江流”。月光之下,本不易觉察江水之流动。但从那闪动的月光就觉察到了大江的奔流。从内容看,这两句分承上联:“平野”承“岸”,因只有“细草”而无丛林大木。视野才得“开阔”;“大江”承“舟(水面)”,因船桅“高”,易见船之晃动,又由船之动感知水之流——与上联又构成回环“互解”。而从感受看,这一联与首联是对比。诗人脚下唯有细草微风,所倚只是江上一叶孤舟,而四野平阔,是何等境界与胸襟;大江奔流,是何等气势与力量。相比之下,诗人感到自己实在太孤独太渺小太无奈了。]
名,岂文章著,
[1/4结构。省一“因”字,实为“名岂因文章而著”。“名”,功名,指报国为民的业绩。“著”,成就,完成。“岂”,哪里,难道。这句说:报国为民的功业哪里是靠文章成就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的追求,但仅仅靠写诗作文章是实现不了的。]
官,应老病休。
[1/4结构。也省一“因”字,实为“官应因老病而休”。“休”,辞职,辞官退职,不是被罢官。此句与上句说:我岂止是因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职的确是因老病而休止了。这两句一否定一肯定,正反互补:“名”,不是靠文章而“著”。那么靠什么呢?靠为官掌权。在那个时代,要得“功名”必得为官,学而优则仕,舍此别无他途,也就是“名需官宦著”。而自己偏偏仕途坎坷,少壮无为,此时更是既老且病,只好连一个小小的官职都辞掉了——以后绝无再仕的机会与可能了。真是沉痛的绝望,绝望的沉痛。
这是音组与意组不统一之句。——首先。自己承认自己“著名”了吗?此“名”,应不是“名!气”而是“功名”。功名才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重视的!由此,应是说自己空有“文章”而并无“名”。而下旬的“官”字与“文章”相对,本句实际含有之意是一无所有也!由此才有下句。]
飘飘,何所似。
[“飘飘”,一作“飘零”,生活漂泊无依。]
天地,一沙鸱。
[上句问。此句答。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就眼前所见取喻。诗人以此表现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同时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
章解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首联交代所处之时,所在之地。大江岸边,月明之夜“细草”“叶舟”,再加上“微”字“独”字,落寞之情自然见于孤寂之境。颔联承“岸”字写平野之阔,承“舟”字写大江之流,以阔大、奔腾的景象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眼前之景自然引发人生感慨。所以颈联转入对生平之事的叹惋。自己一生仕途坎坷,功业无成,如今老病,不得不休官浪游,真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往事不堪回首,未来又将如何?眼前的沙鸥就成了诗人的影子,取之为喻,自然而恰切。
异解
关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1 仇兆鳌《杜诗详注》:
上四旅夜,下四书怀。微风岸边,夜舟独系,两句串说。岸上星垂,舟前月涌,两句分承。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末则对鸥而自伤漂泊也。顾(宸)注: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一沙鸥,仍应上独字。
2 仇兆鳌引黄生曰: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4 萧涤非《杜甫研究》:
“名岂”句:这是不服气的话。一般人都认为
我献赋蒙赏,以文章著名,哪知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呢。“官应”句:这是反语。因为杜甫明明是由疏救房玷、议论时政为统治者所排斥而罢官的,并不是由于老病。罢官和漂泊有直接联系,所以想到这件事。
5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
“名岂”句:一方面是谦虚之词,一方面是说世上名实并不相符。这里有四层含义:一是自己的名岂是真由于文章。也即拥有虚名的谦辞。二是世人虽传自己的名,却未必真认识自己的文章。三是文章并没有真正获得应有的名。四是文名本不足道,即名岂以文章而著,意思是应该建立功业来扬名。“官应”句:是愤慨之词。
6 霍松林主编《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讲解:
后四句抒怀,写自己虽擅长文章,却并没有多大的名声,且官也罢了,自己又年迈多病。功名利禄无一所得。
7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余论
关于“著名”与“休官”
对于这一联诗,各家作了许多解读,而都离不开诗人对自己创作成就的评价。“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从自谦中透出诗人对自己“文章”的自负;况且,“诗是吾家事”——杜甫并不轻视自己的“诗名”。关键是对“名”和“著”的理解。
“名”,当释为“功名”。《康熙字典》:“名:功也。《国语·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名,功也。”《中华大字典》也列“功也”的义项,举例也同。《汉语大词典》:“名,功业,功名。”例旬有《孙膑兵法·将义》:“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樽,军不褥则无名。”唐韩愈《赠族侄》诗:“一名虽云就,片禄不足充。”“名”释为“功名”,则“著”当释为“成就”。《汉语大词典》“著”字下立有义项:“建立……引申为成就。《礼记·郊特牲》:‘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洁著此水也。’郑玄注:‘著,犹成也。言主人齐洁,此水乃成可得。”’杜甫并不否认自己文章有成,但真正的“功名”岂是靠“文章”所能成就的?在那个时代,“功名”与做官是不能分开的。但少壮时坎坷仕途,如今既老且病,连官也做不成了,只好辞官退职了。感慨系于天,无奈归于命,已超乎愤激,更无需自解。
“休”,是官员自己辞职,不是上司罢免。实际上,离开华州是杜甫弃官,离开成都也是杜甫弃官。既老且病,应是杜甫辞官的原因之一,即使不是全部的原因。诗人感慨的是,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为官“著名”的机会了,是彻底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