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对于悲观者,是痛苦的宿命;对于乐观者,是未来的希冀;对于执著者,是挫折纠结数百次数千次之后依旧雪亮晶莹的眼睛。这一次等待耗尽几万年的光阴,为的就是绽放最亮丽的生命。这是地下森林的诉求,更是不妥协者保持精神清洁的最高法则。
《地下森林断想》给了教学一个经典的通道:寻找生命的要义。并且,让每一颗善于感奋的灵魂在这样的坚执面前,流下不可遏抑的热泪。
那么,听从心的召唤,从学生对森林的原初认识中积聚体验的力量。森林是绿色的,是风来时的海,是夜静时的墙。可是,在作者娴熟的笔底,为什么是黑色的森林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呢?森林被冠以“黑色”之名,到底是出于何种高贵的名义?森林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在不为人知、孤单寂寞的状态下,领受了漫长岁月无情的煎熬,没有阳光的眷顾。没有清泉的垂盼:黑色不是森林的颜色,是生存的环境。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教学的必需。小花小草,任何生命的勃发都需要环境的支持。即便阳光充沛、水分饱满、土壤丰厚。种植的人拼力气、花心思、投感情,有时还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想象一下,当阳光、雨水、土壤都不复存在,一个晦暗的峡谷是否可以支撑一群孱弱的生命,最终发育成一片风度伟美的森林?答案似乎只有一个:不可能。但是,偏偏有执著者要创造生命的奇迹,由不得我们信还是不信,生命就已经悄悄地旖旎成独特的美丽。
当再次浸淫于文字之后,蓦的发现,就在那个黑暗的道口,就在那个被遗忘的角落,有一种力量已经汇聚成江河。那就是生命的放歌,在坚忍的调音中,似乎还可以聆听田园牧歌似的悠闲和自得,还有挣脱阴霾之后的骄傲。在峡谷里,学生发现竟有充满生机的树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那是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当这样的生命奇迹铺展在面前,学生的心中会不升腾起神圣?那是大美,那是真正的壮怀!
作者的笔力并没有彻底放在黑森林身上,细腻的张抗抗女士不缺乏对这个奇迹知性的解读。没有自然界伙伴的帮助,这一片森林也许早就湮没于历史的陈迹之中。稀世罕见的奇迹的创造当然需要合力。是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是山泉将粉末柔化为泥土,是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将种子献给了它……只是阳光始终没有露面,而奇迹还是诞生了:在碰触不到太阳的地方,我们听到了生命的歌吟。
依旧回到地下森林给予我们的深邃的沉思面前,听到的是更加坚定的声音。等待,等待几万年;挣扎,热爱生命的抗争;直立,永不屈服的韧性,这就是地下森林的品格操守,是响当当硬邦邦不折不弯的英雄本色。朗读着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突然感到生命的力量必定扛鼎。这时候,联想和想象成为两匹飞翔的白马,让学生思接千载的是:这种精神就像人类在不屈服之中争取到的宝贵的生命一样,肉身的、精神的、社会的。米开朗基罗,这个驼背的宫廷画师,用病弱的身躯经受住命运的多次起落,永不屈服;刘禹锡,中唐杰出的诗人,一生贬途,越挫越勇,永不屈服;嵇康,一曲高调的《广陵散》,奏响自由的强音。永不屈服——太多不屈服的例子,和这地下森林的风格一致,因为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做骑师,还是做坐骑。
拥有不屈服生命的地下森林,会有怎样的心境?自豪!因为“我是森林”,“我”不是别的,“我”是动似一片海,静如一面墙的森林。将地下森林呈奉于读者面前的张抗抗女士又会拥有怎样的心情?是好奇的探寻,是温柔的悲悯,是痛心的怨恨,是不平的高鸣,更是崇敬的礼赞:作者的心路归宿恰恰是地下森林的生命被顶礼膜拜的结局,就像一个令人揪心的连续剧,终于有了温暖的终点。假如你是地下森林中的一棵杨树,你的好多伙伴在几万年的寒冷冰冻中死去,你的存活就是奇迹。你对孕育了你的峡谷,又会倾诉什么呢?下面的这首小诗。也许能畅达你的谢意:
我曾经/是你怀里/一枚柔弱的种子/你说我可以/长成参天的青杨/在你生命的琴音里/我从此/出落得玉立亭亭……
峡谷的回答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洪亮并且带有回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生命的灵光在几万年前就已经萌发,在生命的地图上留下足迹的,永远都是那些不屈服的强者。不是吗,足音跫然,它们、他们,还有我和你,都愿意是森林里那棵高高的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