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文本误读有时恰恰因为“人”的误读。
学生的误读表现在对鲁迅性情的认识上。凭着教材中的鲁迅文学作品,学生对鲁迅的性情认识是一个封闭而简单的怪圈:鲁迅给人的感觉总是难以接近,无论在时间距离还是在心灵距离上。鲁迅严肃有余,平易不足,似乎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酷,并以文人的清高垒起了一个常人难以攀越的高度。在鲁迅先生面前,谁都只能是小学生,只有恭听的拘谨与胆怯,没有言说的轻快与自在。鲁迅的性格中看不到活泼的气息,感觉枯燥、色彩黯淡,生活中找不到一缕阳光。甚至对鲁迅的情感世界,也有着令人无奈的误读,似乎鲁迅根本就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他与许广平的爱情无非也是革命派文人创作生涯中的一种点缀而已。鲁迅缺少一般人的七情六欲,他是人之另类。他所有的真性情早已成了化石,被埋入了旧中国厚厚的文化地壳中,独独剩下了他的坚硬、倔强与不妥协、不合作:这就是学生眼中的鲁迅。
学生的误读还产生在对鲁迅先生品格内涵的判定上。其一,学生普遍认为鲁迅对黑暗社会是充满了憎恶与愤懑的,对持不同文学主张的对手们总是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有时甚至将人逼人死胡同而不得退路的绝境,也从不理会可能会因为自己咄咄逼人的态度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与尴尬。鲁迅手中的笔被唤作匕首、投枪,直刺黑暗社会的心脏,他从不饶放任何一个在精神上不够完美的人。其二。鲁迅也做“官”。一做就是十年;但是对当时的官场,尤其是一些官员却有着极为强劲的评责。为什么在他自己从职于官场的同时,又用充满个性的犀利的语言对别人的人生选择作出批评?
给鲁迅以一个平常人的注目礼
去除精神隔膜,让学生走进真实的鲁迅世界,是实现和鲁迅精神相遇的路径。
鲁迅是一个特殊的普通人。“鲁迅对人与人之间的朴素关系怀着亲切的感情和由衷的热爱”,他是普通的,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有着厚道的处世态度,宽爱的待人方式。他将这种有血有肉的个性内敛成丰富的情感积淀,以他独特的方式爱着身边的人。鲁迅又是特殊的,祖父因科场作弊案入狱,家境由此产生剧变,并直接导致鲁迅儿童世界的破灭。虽然幼年生活几乎没有给予他多少关于痛楚的回忆,但少年的失怙、生活的舛变、寄人篱下的屈辱,将他从幸福与欢乐推向了灾难与哀伤,使他承受了“一个败落的大家子弟的痛苦”。鲁迅对母亲有着平淡而深刻的孝敬,他将维系一家人全面而通常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快乐。对于母亲给予自己的“礼物”朱安,鲁迅虽也想过离婚,但一想到朱安肯定会以自尽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便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善良的鲁迅熟稔生命最可贵的道理。朱安的世界纵然没有欢笑。那也不是鲁迅的错,是旧式婚姻与世俗观念捆缚了她生活的翅膀,也许她像一片树叶一样卑微,却也像一片树叶一样安稳地走过了生命的四季直至凋零。当许广平将爱情的倩影投在鲁迅的情感世界里时,鲁迅面临着情感与道德的两难。作为人道主义者的鲁迅。当然没有离弃朱安,可是爱情太珍贵了,它不仅可以洗净人的心灵,还可以疗救情感的伤痕,并提升精神境界。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当然接受了这份爱,与许广平开始了“十年携手共艰危”的生活。“鲁迅走的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道路。一个一般的社会公民的道路”。
鲁迅待人的诚与爱不仅体现在对待亲人上,对于同道者、追随者尤其是年轻人,鲁迅给予的关爱与提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起影响作用的“是作家本人的人格,而不是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作为文坛领袖,鲁迅经常收到求助信息,对于对中国的前途充满热望的青年才俊。他总是倾其所有地给予思想上精神上的扶持,在文艺观文学观方面给予引导。初见鲁迅的人一般会产生“先生很严肃很冷酷”的误会,因为,在其瘦削的脸上。轻易不绽放长者温情的笑容。鲁迅的魅力来自于他的谈吐,在他用智慧与凝重编织的谈话网里,你会发现鲁迅可爱的真挚,深远的洞见,沉重的忧虑。他以全部的热情为青年改稿、译稿,关心进步文学社团、刊物的成长,为它们演讲、写稿;当那些可爱的中国青年为国家的前程奔命甚至喋血时,他以真诚的努力,将一颗心的悲愤全部诉诸文字。与左联五烈士的友谊,更体现了作为特殊的普通人的鲁迅那颗真率热忱的灵魂的无上高贵。鲁迅将人道主义的真诚关怀溶解于他的日常生活,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宽容来消解精神碰壁带给自己的尴尬。在艰于呼吸的世态中,仍旧保持了做人的本真。“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他以惊人的坦诚,直面自我的心理缺陷,认同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所有善良的普通人。在这种大爱的注目之下,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升华出了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当然。大爱必有大憎,鲁迅从不宽恕猥琐的人格。在与持不同文艺观的学者的论争中,他以鲁迅式的不卑不亢的态度直陈对生活的发言。毫不隐藏自己的怀疑主义、否定精神,因此也开罪了一批人,甚至是曾得到过他大力扶助的文学青年。但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在经过略微心痛的滤洗后,又恢复了抗争的热忱,即使饮下孤独无助的苦酒,他也愿意在杯底直面坦白的面影。
鲁迅作为普通人,他的生活方程式与众人几乎无异;而作为特殊的普通人,又实践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辩证法,爱“我”所爱,恨“我”所恨,在生命的天平上,时刻摆放着一颗真实的灵魂。“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作家,尽力做着应该做的事,就像木工做家具,石匠盖房子,普通而又平凡”。鲁迅先生的确是以一颗常人心对待人生、对待世界的。把握鲁迅的性格与气质,有助于学生走进鲁迅的语文世界。
拉起因“人”到“文”的红丝带
鲁迅曾主张知道作者的经历和著作,顾及作者的全人,就是“知人”。如果学生不了解鲁迅,就很难深入理解与把握鲁迅的作品,容易造成文本的误读。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生命的根里长出来的,走近鲁迅,是走进鲁迅作品的重要路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拉起因“人”到“文”的红丝带,让鲁迅作品深入学生的灵魂,直抵学生的内心,获得暖心的打动。
把握“人”和“文”的互训关系。抽出鲁迅的某一篇作品,尽管也能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起一定的作用,但很难充分释放它的精神能量。关注作品背后的作者,并且结合鲁迅的创作作一次整体认识,能较深刻地揭橥文本的思想蕴涵,这就是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有意义的道理。
先看散文。散文历来被作为传情达意的最佳表达文体,其中浸透的是作者的至情至性,是炽热情感的燃烧与明净灵魂的歌哭。鲁迅的散文亦不例外。我们可以将发现作者的情感并靠近它,勾联情感的共鸣。理解情感的深度作为教学内容。《百草园》是鲁迅为孩子们的呐喊:冲出三味书屋的樊笼,在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寻找单纯的童真与率性的童趣;《风筝》是鲁迅对自己情感世界的逼视,以隐晦曲折的形式表达自我的忏悔,充满了原罪意识;《藤野先生》是藤野父亲般的师 [##] 爱给予失去父亲的青年时期的鲁迅心灵深处的温暖,在藤野如炬的目光中,鲁迅读到了深沉、温暖的情感,这是失去父亲多年的鲁迅对父爱的呼唤与期盼——这个异国他乡的中年男子的爱以一种含蓄而实在的方式成为飘零在外的鲁迅的情感港湾。我们在解读《藤野先生》时,一定要把握内在的情感线索,不仅关注藤野,还要关注在叙述着藤野故事的那个已到中年的枯瘦学者,去吟咏他安放在字里行间的感恩情结,《藤野先生》实际上就是鲁迅以情感形式对身外世界的评价判断,它也许不仅仅是对藤野的具体情感,更是表现出了鲁迅创作的感情倾向,这种感情倾向溶解在具体可感的文字中,以不经意的方式遍布于文本的整体结构,进入鉴赏者的视野……散文旨归于“情”,放弃“情感”,也就放弃了散文的唯美。
再看小说,鲁迅的小说充满了一种超越文学的苍凉之感。小说中的人物或喜或悲大起大落的人生,往往有鲁迅独到而深沉的主题蕴藉。教小说,要以人物为主要内容。《故乡》中充满了鲁迅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结,他之所以关注像闰土这样的小人物,实际上是对被侮辱、被损害、被吞噬的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是想将黑暗中国的残酷现状撕破了给人看。二十多年前的两个少年,虽说一个是少爷,一个是小短工,却全然没有什么隔阂,他们一块儿捕鸟嬉戏,说些稀奇古怪的趣事。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冷冰冰的让人直掉到冰窟窿里去的“老爷”却将本应向灯夜话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大海。这个“老爷”凸现了小说的思想蕴涵: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鲁迅将对冷峻现实的理性思索和对隔膜深重的人际关系的无限凄怆全都化成了中年闰土这一声惨兮兮的“老爷”的呼唤。写作《故乡》的过程,应该是鲁迅一次寻梦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心灵之旅,原先美好的东西在时间里丢失了,但执著的鲁迅愿意相信将来一定能重拾人际交往中一切源于平等与人格尊重的美好关系,就像少年时的“我”与闰土,在没有任何障壁的交往中实现精神的对话。《药》表面上看写的是辛亥革命题材,骨子里痛贬的却是庸众的愚昧:一群拥有健康体魄却只有麻木灵魂的国人,他们急需精神的疗救,他们急需被唤醒,他们急需发出破毁封建铁屋子的呐喊。这里寄托了鲁迅“立人”的理想。《药》这篇文章中,可圈可点的小说要素举不胜举,如果不加以取舍,很难安排教学结构,也无法实现鲁迅小说的教学实效。如果以人物为教学重点,就可以直接从小说第三部分“谈药”切入。再谈谈《祝福》的教学内容,一般教师喜欢将小说开头与结尾的环境描写作为教学重点,笔者不以为然。鲁迅依托祥林嫂的一生展现的是中国妇女的悲剧人生。祥林嫂应该始终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可以将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以时间顺序列一个表格,以表现其命运的坎坷;也可以用复述故事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是高度概括提炼了的,如果舍弃人物而旁及其他,不仅悖逆其创作初衷,也不符合小说教学的通行原则。
最后谈杂文。鲁迅先生在杂文中将汉语的表意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并表现出充满艺术魅力的机巧。无论是针砭时事还是直陈观点。都洋溢着鲁迅式的伟美风格。“文学风格。就是物态化了的文学作品的外在‘独创性’标志”。鲁迅杂文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作品的言语形式上,杂文创作充分展示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学创造性,他在文字驾驭上的轻车熟路是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杂文教学内容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力上,通过揣摩语言搭建一座通向鲁迅思想高度的大桥。如择取《拿来主义》的第8—10段,可以从开掘语言的表现力人手,做好“宅子”文章——文中依次出现了“大宅子”“宅子”“新宅子”等词语。教师可以利用它们的信息含量,有效地组织这个部分的教学。
择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文体内在的逻辑顺序。兼顾文体本身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考虑鲁迅先生的思想蕴藉,若将“人”放逐出课堂,对“文”的读解就失去了意义。散文择取“情感”,小说选择“人物”,杂文瞄准“语言”,从不同角度开掘鲁迅文本的语文意义,使学生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获得情感与思维的双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