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483

  

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

◇ 刘 淼 陈 灿 华 耿 会 芹

  (在校园美丽开阔的草地上,在基丁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每人手持一张写有诗句的纸条排成一排,他们依次大声朗读纸条上的诗句,接着士气十足地踢出脚下的足球。)
  基丁:你知道怎么做,比茨。
  学生1:“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基丁:你好像被吓坏了,拿出点儿气势来,再忿一遍!
  学生1:(更大声)“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基丁:好了!开始!
  学生2:“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
  学生3:“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隶!”
  学生4:“走向绞刑台,迎接行刑的枪口,我自安之若素!”
  基丁:(放音乐)来吧,威克斯,听着音乐!
  学生5:“舞蹈、鼓掌、兴奋、欢笑、跳跃,飘飘荡荡,滚滚向前!”
  学生6:“啊!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基丁:快点儿!查理,让它充满你的灵魂!
  学生7:“做一个真正的上帝!”
  ——电影《死亡诗社》
  这是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外活动时教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一个镜头。一开始,学生们一脸疑惑,他们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当基丁老师一次次鼓励学生要拿出点儿气势,要让诗句充满自己的灵魂,并播放起雄壮有力的背景音乐时,学生终于明白了基丁老师的用意。伴随着雄浑的音乐,他们一边放声朗读诗句,一边用力踢出脚下的足球,渐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之中。他们仿佛吸取了大地的精华,每个人斗志昂扬的踢球瞬间,不仅传达出了自己对诗句的独特理解,而且似乎都欢畅淋漓地释放出了自己以及诗句中的激情。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时学生朗读的已经不再是一句句诗句,他们表达的是灵魂的驰骋。是激情的飞跃,是心灵的升华!最后,当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他们热爱的基丁老师在操场上奔跑时,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深受感染并发出赞叹:基丁老师新奇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诗歌已真正充满了学生的灵魂。
  诗歌原本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化身,是灵魂的造化。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就是诗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则更进一步揭示出诗之根本是一个情字,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因此,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以融入到文本里去,获得深层的感受,生成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体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充满灵性的心理活动。它常常需要以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为根基,需要个体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富于个性色彩的、充满激情的感性把握。基丁老师对此坚信不疑。他认为。诗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激情的创作,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没有激情也读不懂诗歌。写一首诗,就是抒发一段情感。表达一份思想,展现一种人生。而读一首诗,则是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为了在诗歌教学中贯串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激情,基丁老师采取了不同寻常的诗歌教学方式,这不仅给我们以新异之感,而且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一、美读入境,激活学生的“心理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具有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深长等特征。严羽说:“诗道亦在妙悟。朝夕讽咏以为之本。”这种妙悟的关键就是诱发学生的兴趣以致融情入境。而入境的切入点就在于美读。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处于由其自身内外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心理场”中,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并渗入鉴赏思维因素中,使整个认知过程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而美读讲究的是声情并茂地反复读出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它极有利于引导朗读者与诗中所体现的情感产生心灵共振。从而激活读者的“心理场”,使学生走进诗的情境之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仅仅是草草看一下诗歌的文字或听听他人对诗歌的评析。就很难进入诗的意境并深受感动。基丁老师不是在安静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解与分析诗歌。而是把学生带到校园美丽开阔的草地上伴随着雄浑的音乐大声朗读诗句。其目的正是要通过对诗歌的美读,来激活学生的心理场,从而为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创造必备的条件。
  
  二、寻找和利用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能激起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最佳契合点。诗境与学生的情感经验也有最佳契合点,找到了这个最佳契合点,就能引导学生置身于诗境中再度创造诗歌所描绘或隐匿的形象,将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扩散开来,重现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景物或物象,再造诗歌的丰富内涵。足球运动可以将人推向极致,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而雄壮有力的诗句也能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斗志昂扬的背景音乐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激情与振奋。学生在踢足球时的情感体验,与听着音乐读诗时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同形同构,这正是诗境与学生情感经验的最佳契合点。基丁老师抓住了这一契合点,他把学生带到操场并告诉他们:“爱好运动的人可能觉着某一种运动比另一种强。而对我来说,运动只是让其他人把我们推向极致的机会。”在斗志昂扬的背景音乐下,基丁老师让学生大声诵读充满气势的诗句并辅以激情四溢的踢足球的动作,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更能帮助他们体验感悟,融情入境,进入诗歌构设的意境与他们内心情感经验相契合的美妙境界。
  
  三、带着生活体验走入诗歌,以达到个人激情与诗歌情思的共振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学习文学和艺术的主体在理解和欣赏文化作品的内涵时。应该将自己的生活和关心的事物和文学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就像他们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带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一样。尽管学生与诗人的时代或文化背景或人生经历是不同的,甚至相去甚远,但基丁老师能够成功地引导学生解除掉对诗歌理解的压抑与束缚。帮助他们完全释放出自身的活力与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歌的体验与探索之中,从远离自身时代、迥异于自身经验的诗歌中挖掘到古今相通的人生哲学和崇高情怀,获得对诗歌更是对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充实生命内容。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与灵魂。当学生读着激情四溢的诗歌,踢着滚动的足球,伴着激情澎湃的音乐时,他们会体验到诗歌的激情、生活的激情,并与音乐的激情叠加在一起后产生共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和对诗歌的体验都会随之不断加深。可以说基丁老师已经不仅仅是在教学生读诗,而且是帮助学生进入一段情境,品味一份哲理,感受一种人格。
  
  四、理解和分享彼此的体验,以达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情感的共振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自然会对诗歌有多元化理解和情感体验。而体验常常以个体的情感为起点,以一种新的对生命活动更深刻的情感为归结点。若能引导学生共同理解和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更多的对诗歌对生命更新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就会在交流碰撞中产生,难道这不算诗歌教学终极价值的实现吗?在基丁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起共同读诗,共同踢球,共赏音乐,一个巨大的对诗歌理解和体验的“场”由此建立。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场”里面,学生不仅自由地演绎着自我对诗歌的独特体验,而且每个个体之间互相交流、渗透,互相启发对方对诗歌的不同理解,互相体验对方对诗歌的独特感悟,而某些共通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则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尤其是教师不失时机的指导和帮助。更有助于学生更深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气势。从而促进个体智慧的生成和情感的不断丰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歌本是有情物。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凝练的诗句中演绎得淋漓尽致。阅读主体就应该悟读出作者创作时的创作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信息,并生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真切体验诗歌本身时,必然不是在客观判断哪种分析更准确,更不是机械、理性地解析诗歌的韵律、格调、修辞方法和主体等因素,而是在内心深处充盈着绵绵不断的情感,伴随情感的升华将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真切感悟。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一次次接受诗歌情感激流的冲击。在他们心里掀起一股股感情的波涛,进而自然地融入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我们非常赞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有情感参与的认知活动能更大程度发掘学生的潜能。理想的教学是在充满情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投入心理因素,自由体验与表达。基丁老师的成功就在于用心让学生从诗歌本身体验各种情感,体味更多人生。

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