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504

[ 孙移山 文选 ]   

《中学语文教学》带我成长

◇ 孙移山

  30年前,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吕叔湘先生的倡议下,由叶圣陶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与读者见面了。自创刊以来,真诚、热情地为广大语文教师服务,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宗旨。高品位、学术性、求真求实。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0年来,无论您是杂志的读者还是作者,都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同舟共济,一起亲历或见证了她的成长与壮大,其中也凝聚着您的智慧和心血。回顾往昔,相信杂志在您心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她或许帮助您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或许是您事业走向辉煌的起始地,或许为您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2009年,《中学语文教学》迎来了她30岁生日,为此,我们特开辟“我与《中学语文教学》”栏目以纪念与庆祝。
  
  我这一辈子,如果说还算有点成就的话,首先应当感谢《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是它给我机遇,带我成长,给我荣誉。
  1978年,筹建《中学语文教学》时,领导把我调到编辑部,主持写作教学专栏,1982年又任我做杂志主编,直到1998年退休。我在《中学语文教学》整整工作了20年。这20年是我加速学习的20年,开阔眼界的20年,不断成长的20年。
  一到编辑部,就让我有幸见到许多仰慕已久的大专家,他们的学识和人品都让我倾倒。他们对我工作和专业上的指导多得难以数说。这里只回忆几件小事。
  我第一次见叶圣陶先生,是到他家取校样。张寿康先生代我向叶老约了一篇谈文风的稿子。我们在看校样时,觉得还有几个地方不大合乎现在的语言习惯(是叶老讲话,别人记录整理的),要不要改,我拿不定主意。张先生说,用铅笔改上,送叶老过目。送校样时叶老身体欠安,是他的长子叶至善先生接待的。两天后去取校样,叶老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告辞时,他坚持要送我,叶至善先生扶他走到门口,他突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毫无思想准备,慌慌张张地还了一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对一个无名晚辈竟这样尊重,这样从善如流,礼贤下士,这太让我感动了。我想,我们的编辑人员如果都能这样对待每一位作者,每一位读者,我们的杂志能办不好吗?
  我最早接触吴伯箫先生,是陪他去上海出席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我在文学研究所初次见到他,他是一身旧棉衣。就像一个看大门或者烧茶炉的老大爷。一个所长级的干部这身打扮让我惊讶。那天下着小雪,道路泥泞,我想他这穿着也许是天气的原因。可是第二天去上海,他还是这身打扮。直到大会开幕那天。要上主席台了,他才换上一件毛料风衣。
  接触多了,感到吴老的艰苦朴素作风随处可见。他是我们杂志的顾问,当我们给他送去编辑情况《简报》时,他批评我们说:不要用这么好的纸。国家纸张短缺,省下来,多印几份杂志不好吗?有一次,我们在一家饭店开座谈会,打算用车去接他,他说不用。我们以为,凭他的地位。他可以让单位派车。谁知他是坐公共汽车去的,因为是星期天,他不愿麻烦司机。当时公交车拥挤,他怕迟到,竟早到了一个小时,我们办会的工作人员都还没有到。又一次,我去他家,他正在伏案给一个中学生写回信。一位名家,老前辈,竟亲自给一个中学生回信,这让我没有想到。谈话便从这里开始。他说:你们要体谅作者。稿子收到后,要先回封信,说稿子收到了。审读过之后,用与不用都要对作者有个交代。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没能按吴老的要求去做。每每看到稿约上“来搞一律不退”这句话,我就深感内疚。
  张志公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厚爱有加。他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他当年主编的那份《语文学习》的继续。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打算复刊《语文学习》时,这个刊名已经被上海的同行使用了,才决定另名《中学语文教学》。张先生虽然只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顾问,却像编辑部的一名成员一样,出主意,拉稿子,处处替杂志着想。领导决定让我做主编时,我有点胆怯。《中学语文教学》地处京城,又是教育部直属的中央级刊物,起点很高。刘国盈、刘国正两位先生担任正副主编3年多的时间,这份杂志已经享誉全国,在杂志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语言界、文学界、教育界乃至艺术界的专家名流。我作为一个无名晚辈,能不能被人接受,如何开展工作,心里实在没有底。张志公先生就鼓励我。他说:“你不要怕,我当《语文学习》主编时,才30岁……”每当他和我同时出席学界的会议,他都向与会的前辈推荐我,这让我很是感动。
  除了专家学者,工作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广大教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中藏龙卧虎,经常和我们打交道的又多是他们中的精英。他们时时都在给我们上课,无论是在语文知识上,还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上,他们都用最新成果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我们整天生活在稿件堆里和电话声中,有时也会心烦。但是如果有几天和他们失去联系,心里就空落落的。我出差几天回来,常常是家还没有回,就往编辑部跑,急着去看信件和电话留言。我在担任主编的十几年间,之所以仍兼编作文教学专栏,看原始来稿,就是不肯割舍与读者、作者的这种血肉联系。他们是我知识的宝库,力量的源泉。我原以为,自己虽然底子浅薄,但毕竟是科班出身,在学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也带过几届实习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应当略知一二。可真正一深入,才知道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实践中真是“教无定法”。许多成功的经验,初看起来甚至是相反的。例如,通常人们都强调预习,认为学生预习后听课才便于理解;可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却反对预习,一上课先让学生听她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再让他们接触课文,因为这位老师自身的特长是朗诵。教阅读,通常都是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这样便于理解课文;有的老师则主张一开始就读课文,认为这更符合平时阅读的实际,读书要的是客观感受,没有必要也很难弄清作者的主观意图。教写作,有的强调一开始要随便写,这样才便于培养兴趣:有的则强调一开始就要有规矩,认为开头乱了规矩,以后就不好收拾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做法尽管不同,教学效果却真的都很突出。
  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教诲,还使我们懂得:编杂志决不能有门户之见,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当时全国正在拨乱反正,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学语文教学》也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虽然我们重视理论高度,但是审稿用稿,却决不带任何理论框框,只要是确有成效的经验,就都予以介绍。这里举几个我直接经手的例子。
  在征集“我是怎样爱上作文的”稿件时,有两份来稿有悖传统观念。两位作者当年爱上作文的契机都是抄袭,一位抄的是报纸上的文章,一位抄的是他姐姐的作文,老师不知道真相,表扬了他们,因此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发表这样的文章,会不会助长抄袭之风呢?这是大家担心的。但是, 这两位作者并没有因此走上说谎偷窃的邪路,而是文章越写越好,成了成功人士。我想读者会明白,我们发表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提倡抄袭,而是要让人们看到模仿的重要,表扬的重要。
  有人说:好的语文老师应当是“半疯”。对这种意见自然会有人反对。可是作家从维熙最佩服的,也可以说是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的田秀峰老师,当年就有点“半疯”。据从维熙回忆,田老师上头一堂课就对学生说:“中国的大作家有‘三峰’:胡风、冯雪峰、田秀峰。我就是田秀峰。”这话在我们看来真有点“半疯”,可是却让年幼的从维熙对老师倾倒了。尽管后来知道田老师也只是写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还是非常佩服他,并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发表这样的文章,难道不能引人深思吗?
  湖南有一位杨初春老师,搞速成作文教学很有名。有人认为这不可能。我心里也怀疑:作文的三要素是思想、材料、语言,哪一方面都需要日积月累,怎么可能速成呢?可是我跟随他一考察,原来他是教给学生如何从现有的积累中迅速提取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文章模式组织成文。他的做法,确实能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尽快上路。这种做法难道不好吗?
  许多老师的敬业精神也让我们大受教育。陕西的梁积耀老师,热心教改,他组织学生写“童年故事”,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他的经验被《中学语文教学》介绍后,在全国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是我后来去陕西才得知,他还是一位民办教师,生活非常困难。福建有位刘连元老师,早就退休了,而且身体多病,可是因为学校缺教师,他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还经常给我们写稿子。有一次校样没有按时寄回,我想他可能又病了。过几天,回信来了,已不再是刘老师的手笔,原来刘老师已经过世,是从外地奔丧回家的女儿代校的。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这些老师的敬业精神不断教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了20年,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见识,编辑工作让我受益良多。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前辈、我的同仁和千千万万的读者。
  我退休以后,又到深圳发挥余热,先后在高级中学和皇御苑学校做了10年顾问和校监。这余热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带给我的。是《中学语文教学》放大了我的影响,在我退休之后,才会有那么多朋友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去工作。校监本来是个得罪人的工作,我却与大家相处得很和谐。我记得作家王蒙说过:“决不要以自己的孤陋寡闻,去评价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王蒙能说出这样的人生箴言,是因为他见过大世面,他当过右派,做过部长,走访过70多个国家。我没有见过大世面,可是在编辑《中学语文教学》的20年里,也到过许多地方,听过许多课,了解过各种各样的教学经验,更听到过不少外行领导粗暴干涉教学活动的情况。我深知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多样性,才不会以一孔之见武断地否定别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还会以帮代监,帮助别人。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创刊30年了。她是一架播种机,30年来她向祖国大地播撒过许多先进教学的种子。她又是一所大学校,她发现并培养过许许多多的人才。祝愿《中学语文教学》越办越好,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带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