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语文教学备受摧残。语文教学研究扫地一尽。1978年初,重新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就社会科学建设问题征求专家的意见。在一次座谈会上,吕叔湘先生针对“四人帮”对语文教学的破坏,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当时主持社科院工作的是胡乔木同志,他听了汇报后。认为讲得很好,就让秘书把吕老的发言稿拿给他,他看了后说:“话虽不多,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可以在《人民日报》登一下。”于是,3月26日《人民日报》以《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为题发表了吕老发言稿的前两部分(第三部分是谈图书资料建设)。这篇被语文界誉为“一声惊雷”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吕老在文章中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他还说:“十年的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两个凡是”的彻底否定,广大语文教师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在吕老的感召下,同年9月,《中国语文》编辑部召开了“北京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与会代表批判“四人帮”的荒谬言论,并就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地学校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教育部重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教师培训与自身进修提高受到重视;不少教师心怀尽快恢复语文教学、发展语文教学的时代责任感,自觉地踏上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征程。于是,黎见明的“导读教学”,颜振遥的“自学辅导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艺术”,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过关实验”,钱梦龙的“语文讲读基本式”。蔡澄清的“年段分科教学试验”,洪镇涛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韦志成的“语文美育观”,宁鸿彬的“思维训练”,程汉杰的“高效阅读研究”。魏书生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等课题,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目标鲜明、各具特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及其他改进教学措施的落实,将文革期间语文教学被扭曲受压制的阴霾一扫而光,从而使我国的语文教学进入了火红向上、多元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