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495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两则

◇ 徐昌才 李惠珍

  一、看插图:比较品评
  
  [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附了两幅插图,是前苏联伟大的艺术家库克雷尼克塞的作品,分别截取故事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两幅生活图景入画。设色考究,风格简明,造型夸张,构思新颖,是帮助同学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的重要资料,教学时不可轻易错过。利用这两幅插图,可以这样设计方案: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再观察插图,并结合插图来复述文本相关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或遗漏重要的细节情景。
  [设计说明]
  此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对漫画比较感兴趣,设计这个环节,也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1)安排学生先看文,再说图,文图印证,加深理解。
  (2)适时点拨,让学生关注细节。如:课本上左边那幅插图,别里科夫穿着雨鞋,带着雨伞,套着暖和的棉大衣,戴着圆圆的帽子,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这一点学生能够轻易地说出来。容易忽略的是下面几个颇有深意的细节。
  ①别里科夫的身影表明阳光明媚,天气暖和,只有在这种最晴朗的天气,他这一身全副武装才显得怪异反常,惹人发笑,具有讽刺效果;如果处在阴冷的冬天,这种装扮就再正常不过了。
  ②棉衣的衣领高高竖起,团团围住,加之宽大圆帽罩在头上,别氏的头部我们看不到脖子,看不到头发,只看到将近三分之二的面孔。加之那副黑色眼镜,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他想方设法把自己严严实实遮掩起来,不看外界,也不让外界看见自己。他总是用这一贯的装扮来掩藏自己。
  对于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天气很晴朗也很暖和,别氏的左手深深插在衣袋里,几乎看不见,是怕冷吗?别氏的头部装扮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③画面的左前方,一栋房子的前面,两个俄罗斯人坐在长凳上聊天,他们好像聊得很开心,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之中,或者说他们在享受普通人的阳光和生活;和别氏的弯腰曲背、低头前行、雨伞作杖相比,不难发现别氏生活在自己的套子之中,生活在自己包裹起来的黑暗之中,阳光照不进,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是与阳光无缘的人,不懂得享受光明健康的生活,也不配享受这种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种种有形无形的套子早已把他驯化成一架机器,一具封建僵尸。他的身体是弯曲的,人格是扭曲的;他的全身是黑色的,内心也充满了黑暗;他的个体力量微不足道,但他所代表的那种封建专制思想却非常阴险可怕。这种对比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学生往往看不出来,需要老师点拨。
  ④课本右边那幅图,学生能够说出画面内容,但难以读出这两类人的精神风貌。可以指导学生再细看课文的相关部分,用描写性的语言描绘画面,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精神实质:骑自行车的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戴着遮阳帽,穿着轻便服装,华连卡还穿着飘飘洒洒的长裙,两个人动作轻快、姿态逍遥地向前奔去,阳光勾画出他们美丽的背影,他们身上有的是青春和热情,他们热爱阳光,热爱生活,他们崇尚自由,生动活泼,他们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他们骑着自行车,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下,奔驰在自己的生活跑道上。他们对别里科夫不屑一顾,远远把他丢在身后。显然,他们是新事物、新力量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相比,别里科夫的表现就令人捧腹大笑,感到可憎可怜。别氏依然是那副套子式的全身装扮,拄着雨伞。立定左转,侧目远视年轻人离去的方向,右手张开五指,做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我们完全可以猜测得到别氏瞠目结舌、惊骇不已、不知所措的样子,显然,他看不惯年轻人骑自行车在阳光下奔驰,看不惯男性和女性一块狂奔一路欢畅的情景,他不适应新生事物和新生思想。别氏代表了一种迂腐守旧、顽固不化的封建专制思想,一切唯官唯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政府明确规定可以做的,他才敢去做,并且在这里面还充满了许多猜疑和担心。非但如此,别氏还用这种套子式的专制思想去辖制学校的老师和全城的市民,以至人们什么也不敢做,整个生活一潭死水。别氏的可怕,不是他的身体力量如何威猛,而是他的专制思想特别阴险狠毒。这幅画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示两种力量、两种思想的较量,浓缩了作品巨大的现实批判内容,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3)教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适时褒扬学生,并指出其中有缺漏的地方。有时学生会发现教师注意不到的地方,要仔细倾听,做到教学相长。
  
  二、拟标题:拷问灵魂
  
  [教学设计]
  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别里科夫的终身大事,即文章第五自然段至文章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五件小事,依次概括为:“相识相恋”,漫画事件,骑车事件,滚楼事件,别氏丧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别氏的思想和灵魂,设计如下问题:(1)这一部分叙述了哪几件事,请分别用四五个字来概括说明;(2)给这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从下列三个中选取一个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恋爱事件,婚姻大事,终身大事。(3)试以其中一件事的细节描写为例说说契诃夫的讽刺艺术。
  [设计说明]
  研习这一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恋爱这一最富激情、最能看出人物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的事件理解主人公别氏的性格和灵魂,同时通过内容的分析梳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探究、研讨的过程中,肯定会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把作品内容与现实思想对比思考,这种研讨对他们的思想成熟和思维判断显然十分有益。
  [教学过程]
  (1)出示第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看完书后不难回答。其中也许会有学生因为别里科夫在和柯瓦连科辩论时以长者身份对年轻人加以提醒和劝导而把“滚楼事件”概括成“忠告事件”。这样概括诚然不错,但是随着对话交锋的深入,当别氏警告柯瓦连科对领导要尊敬,临别时还说有必要把他们谈话的内容报告给校长时,柯瓦连科终于忍无可忍,大打出手,把他推下楼去。显然前面一系列的忠告内容均是后面矛盾激化的铺垫,使情节发展出现高潮,因此,把第四件事概括为“滚楼事件”更形象,也更具有概括力。
  (2)出示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的意见难于统一,需指导他们继续研读文本作分析。允许学生争论,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训练最容易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适时总结:
  别氏的相恋,不是出于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不是与华连卡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基础,主要是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极力游说,使别氏昏了头,才决定要结婚。如此消极被动,随意凑合,哪里像恋爱?结婚不是别氏的内心强烈渴盼,生命的冲动,激情的勃发,而是他人怂恿和游说的结果。自由、幸福和爱情对他来说太遥远了,他根本没有,也不配享有,他已经沦为一架机器人,一具行尸走肉,对爱、对感情、对生活、对世界表现出出奇的冷淡和 麻木。他只相信现存的秩序、制度和条例,只担心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已被封建专制思想折磨得人不像人,冷血,机械,僵化,老朽,不懂爱,没有温情,人性被套子戕杀,生命被观念囚禁。这样的人会恋爱吗?显然不能送给他“恋爱”这项殊荣。
  再看漫画事件。漫画内容不过就是滑稽可笑的别里科夫挽着华连卡散步,漫画作者是想借此嘲弄、讥笑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也配恋爱?心智健全的人看到它会一笑而过。如果真正喜欢华连卡,何必在意别人飞短流长的议论和无中生有的漫画攻击?可是可怜的别里科夫,脸色发青,嘴唇发抖,难堪极了,说“天底下竟有这么歹毒的人”,后来又向柯瓦连科澄清事情的真相,表明自己和漫画中的人毫无关系,自己是一个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的人。他如此胆怯、懦弱,狭隘迂腐,经受不了生活的丁点刺激,哪里有一星半点的担当精神?这样的人当然也是不配享有家庭和婚姻的,因为结婚意味着一个男人要为家庭、为妻子承担责任,要有一副坚强的肩膀来支撑这个家。这些别里科夫都没有,一张漫画就把他吓得半死。这样的人,你能要求他拥有责任心来承担家庭、保护婚姻吗?因此用“婚姻大事”这个标题也不恰当。
  鉴于以上分析,该部分内容用“终身大事”这个比较中立、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概括比较恰当。
  (3)出示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研读文本,说出任意一处细节即可。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对契诃夫的讽刺艺术体会得更深。例如文中这样描写别里科夫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把“安然无恙”改为“鼻青脸肿”或者“摔断了胳膊腿儿,别里科夫叫苦连天”是否可以?一个人从又高又陡的楼上摔下来,毫发无伤,可见套子有多么严密厚实,具有魔术般的保护作用啊!别氏一身上下。包裹了一层严严密密、厚厚软软的套子,关键时刻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多么神奇!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若改成摔伤,就远没有这种引人发笑、饱含讽刺的效果。其二,别氏从地上站起来之后,为什么先摸摸鼻子,而不是别的什么部位?为什么要特别看看眼镜摔碎了没有?他把眼镜看得比他的身体受伤与否、生命安全与否更重要,因为眼镜对他不仅仅是观察外面世界的工具,更是与外界隔绝开来的黑色屏障,他可以戴着宽大的墨镜,抱着成见打量外面的世界,外界的人却不能透过墨镜看清他的眼睛和心灵,看清他的性格和思想。眼镜客观上起到了一种遮掩自己、与世隔绝的作用,再一次传神地揭示出别氏封闭保守,担惊受怕,不堪一击的脆弱本质。就连别氏对华连卡的笑声,也是胆战心惊,毛骨悚然。他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被人识破真相,露出丑态,他要脸面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别氏,一个虚伪懦弱,毫无反抗之力的可怜虫,一个顽固守旧,害怕变革,禁锢自由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个行为怪癖,言语僵化,情感苍白,心灵扭曲,思想保守的沙皇专制体制的卫道者。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