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语文怎么考,先期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几个省区自2007年起便已经有了一些探索,而对于即将于2009年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几个省区而言,还有许多老师和学生依然心中无底。那么,新课程语文的基本走向如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
一、从新课程语文考试大纲看新课程语文高考
仔细对照新旧课程语文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如下变化:
1、“考试能力要求”的变化。将原来层级为D的“表达应用”和原来层级为E的“鉴赏评价”位置互换,即“表达应用”的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为D。在原有“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五个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六个能力层级——“探究F”,指的是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与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一样,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高考语文的6个能力层级,A、B、C三级一级比一级高,D、E、F各有侧重,都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探究”中含有“发现和创新”成分,对考生要求更高。
2、“必考内容”中的“现代文阅读”没有包括文学作品在内。原考纲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新考纲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文学作品不在其列(被列入“选考内容”)。因此,与此相对应的“鉴赏评价”要求也相应取消。不仅如此,还将能力层级为“理解”的“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由“词语”到“概念”的变化,更有助于区别字面意义和科学上的特定概念:对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要求,还去掉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因为这类文章的“推断和想象”往往是根据文章本身逻辑上的一种推论,未必真正具有科学根据和科学价值。
3、语言文字强调应用。原考纲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的要求被“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所代替。“识记”的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分别修改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对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用”二字限制,对字型的要求增加了“正确书写”“常用”“规范”的限制。“常见修辞方法”中增加了“反复”。
4、“识记文学常识”不作要求。旧考纲中的“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在新考纲中合而为一——“古代诗文阅读”,原有的“名句名篇”要求不变,归人新体系之中;而“识记文学常识”不作要求,这一条目下的“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两条要求也随之取消。还有一点变化是,将原考纲中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改成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由此看来,今后将会注重考查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写作方面,文章的分类有变化。原考纲中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新考纲中修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归类更加科学合理,写作的具体要求和“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分类没有变化。
6、增加了“选考内容”的要求。“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部分。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①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②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看出,选考内容的要求明显高于必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探究”层级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审美的角度、心理和精神的角度、个性化和创意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往的思维水平,有着质的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层级中的“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创新度而言,必考内容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二、从先期实验省市的高考试卷看新课程语文高考
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和江苏,已经在新课程高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高考试卷,从中获得启发。从2007年和2008年以上五省区一共7套高考语文试卷(宁夏、海南为同一套试卷)来看,与现行教学大纲版的高考语文试卷区别较大的地方是:
1、增加了选考题,试卷构成发生变化。2007年,先期进入新课程实验的4省区语文试卷,都根据新课程考试大纲,增加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选考题,由学生选做其中的一类。山东卷选考内容18分,广东卷选考内容15分,宁夏海南卷选考内容25分;2008年5省区新课程语文试卷,以上4省区仍然维持原来的选考内容比
例,新加入的江苏省选考内容为18分。江苏和宁夏海南试卷将原来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合并为“语言文字应用”,江苏省则将作文赋分提高到70分,小题数量减少到20道,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另外,各大题的排列顺序也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2、各板块分值调整较大。“语言文字应用”广东卷24分、山东卷27分、江苏卷18分、宁夏海南卷20分;比非课改区试卷分值有所减少,而且4份试卷相差最大达9分。“现代文阅读”广东卷31分、山东卷27分、江苏卷38分、宁夏海南卷34分;与非课改区试卷相比,除山东卷有所减少外,其余均有所增加,4份试卷相差最大达11分之多。“文言文阅读”广东卷22分、山东卷22分、江苏卷18分、宁夏海南卷19分,彼此相差不大。“古诗鉴赏”广东卷7分、山东卷8分、江苏卷8分、宁夏海南卷11分;与非课改区试卷相比均有所增加,4份试卷相差最大达4分。“名句名篇”除江苏卷为8分外,其他试卷均为6分,但都比非课改区试卷高出2分。“写作”除江苏卷为70分外,其他试卷均为60分,与非课改区试卷相同。
3、出现了探究类题型。如20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种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广东省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并不是什么探究题,而且这样一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就不在同一个能力层级上了。宁夏海南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4小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18小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到了2008年,在能力层级为F的探究题方面,便只有宁夏海南卷还在坚持这一探索。(因为其他省区的试题虽冠以“探究”之名,实际却只有普通的简答题而已。)
其实,早在新课程高考到来前三年的2004年,并未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便在第一次自主命题时,作出了“探究”类题目的尝试,当年的第16题第2小题:“关于这首词(李白《菩萨蛮》)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有人认为是二者皆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三种看法中,认同任何一种均可,只要能自圆其说。提供的参考答案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可以说,在新时期高考语文试卷中,浙江省是最早出现探究性试题的。
三、从考纲与试卷的对照看新课程高考语文
考试大纲是高考试卷命制的依据,一般来说,高考试卷必须遵循考试大纲。但是,仔细对照新课程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和试卷,我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合拍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1、在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比例以多少为宜的问题上,二者不合拍。新课程考试大纲规定选考题占15%至20%,实际的情形是:2007年广东卷15分,山东卷18分,宁夏海南卷25分,占整卷分数比例分别为10%、12%和16.67%;2008年广东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选考内容”的分值和比例未变,新加入的江苏省,其语文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选考内容”18分,占12%。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宁夏海南卷的选考内容比例达到了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
2、在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三种文本何者必考何者选考的问题上,二者不合拍。广东卷、山东卷、宁夏海南卷的现代文阅读,严格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必考内容”中以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作为语料,而将文学类文本置于“选考内容”之中:江苏卷则没有按照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行事,本应出现在“选考内容”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却出现在“必考内容”中,而“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来应有其一出现在“必考内容”中,却都出现在“选考内容”中。
3、在是否坚持体现“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的问题上,二者不合拍。2007年四省区的新课程语文试卷在“探究”题形式上虽然比较单一,都是“怎样看待”“如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认识)”“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但总算都有“探究”层级的试题;而到了2008年,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的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没有“探究”题了。只有宁夏海南卷还在坚持,且题型上也有所创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4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实用类文本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根据传记内容,探求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探究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实用类文本则是根据传记内容,探求文中体现的人物襟怀并作简要论述。
新课程高考还在探索之中,考纲和试卷之间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考纲的制定经历了慎重的研究和周密的考虑,原则上要坚持:但是,任何规范都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命题者在命制高考试卷的实践中,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考;考生答题时对这类试题的适应情况,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们对考试大纲可操作性的验证,也可以反过来作为修正考试大纲不足的依据。如考虑到试卷难度的问题和平稳过渡的需要,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的试卷对“选考内容”的比例没有一步到位,而是“迈小步”。分步到位;考虑到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以文学类作品阅读为主的实际情况,江苏卷将文学类作品阅读题放在“必考内容”之中,似乎比考试大纲的要求更为合理。这样,就有一个对新课程考试大纲进行适时调整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新课程高考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新课程考纲的规定还需要增大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改和调整;新课程试卷也应该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如“探究”层级的题型还只是有限的几种问法,与2007年相比,大多数省区甚至取消了探究题型,给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错误信息:新课程高考可能会向传统高考“回归”。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新课程高考语文与传统高考语文最大的不同,一是将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既注重共同基础,又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二是增加了“探究”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这两个基本的方向如果得不到坚持,新课程高考可能会与旧的高考没有什么区别,而方兴未艾的新课程实验也会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原因而遭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