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缘起]
1、用古诗词名句的可行性
《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要求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可以满足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表达(论证)效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名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有人说它是古人用文字摄下的一张没有冲洗的底片。掌握好“冲洗底片”的技巧,在文中引用诗词名句,是作文最重要的写作技巧。
2、用古诗词名句的必要性
中学生如何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增加文章的人文内涵,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增强表达效果,一直是高考作文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优秀的高考作文在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古诗词名句的特有功能。
引用诗文是一个对诗词理解、记忆、鉴赏、加工等再创造的过程,是作文由单纯追求文采到谋求立意深刻直至表现个性创新的过程。它对学生的感悟、审美、探究有着直接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基本思路: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逐步推进,建构新的知识,生成新的能力。本课总的思路是按照诗句单独引用、“诗句+阐释(自己的语言)”引用、“诗句+阐释(诗词)”引用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进行。
温故知新(承上):简单回顾上节作文课的内容,再次熟悉单独引用的形式和作用,激活学生记忆。如上节课学习了用诗句作文章的题目、副标题、小标题、段首句等,这是诗词的单独引用。
背诵热身(启下):教师给出话题,让学生背诵适合话题的相关诗词名句。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不同话题,恰当选用诗词名句。如:友谊、思念、勉学、励志。(学生可选任一话题)
小结:强调诗句引用要恰当。这是对诗句理解的基本层次。
二、给例句找规律
基本思路:本环节过渡到诗词阐释引用。阐释引用又分两部分(含三个层次),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和用诗词阐释。学生登陆博客,分析例句,概括诗词引用形式特点,探究规律。
(一)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引用的诗句
第一组例句:
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柳三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第一层次小结1诗句引用,因为有了阐释,就把诗句的多意多解单一化具体化了,这使诗句对话题的论证更为集中到位。教师点拨:明确诗词名句引用的一种公式形式——“话题+诗句+阐释”。阐释内容是学生对诗词的创造性解读。这表明学生对于诗词不仅要“记得”还应“懂得”和“用得”。
第二组例句:
1、完整地生活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与得意是个性的体现……
2、生命如此短暂,要洒脱,要快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完整地生活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与得意是个性的体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辛酸与执著也是一种个性……
陶渊明说,生命的价值在“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恬淡隐忍中:刘禹锡说,生命的价值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万丈里……生命的价值无处不在,各有千秋。
4、生命应有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应有豪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命应有痕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学生归纳呈现(明确诗句和阐释的几种关系):
一是位置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话题+诗句+阐释”,前诗句后阐释,如例句1;一种是“话题+阐释+诗句”,前阐释后诗句,如例句2。
二是迭加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话题+(诗句1+阐释1)+(诗句2+阐释2)+(诗句3+阐释3)……”每一组的“诗句+阐释”都是话题的一个子项,这样一来对话题的论述更详尽具体,如例句3;一种为“话题+(阐释1+诗句1)+(阐释2+诗句2)+(阐释3+诗句3)……”如例句4。
[第二层次小结]阐释的内容是什么?以“诗句+阐释”为例,阐释什么方面的内容不重要,因为引用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因此诗句后面阐释的内容也不固定。可以是时间、地点,也可以是议论、抒情,阐释内容根据文章主旨表达需要来确定。多处引用要围绕一个主题,还可以在诗句引用后跟写几句总结回扣中心的话,使文章表意更集中紧凑。
(二)诗词名词的化用
教师出示例句,学生思考,归纳形式特点,探究规律。
第三组例句:
1、我爱那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深千尺的幽潭,还有那贵比十千的美酒,以及三千丈霜发、万古情愁……
(明确“选”:只选取诗句中个别词语组织成句。这是简单惯常的引用,引用痕迹已淡化。)
2、有人将唐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写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明确“加”:在原诗句中添加部分词语,改变原诗句内容、情调或意境。)
3、把“天生我材必有用”化为“必有用,天生我材”!(强调重点变了)
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化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意境变了)
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化为“苍茫大地在问,主沉浮者谁”。(首尾对调,内容变了)
(明确“调”:单句调整顺序后变换重组。)
4、将“学海无涯苦作舟”化为“学海无涯‘巧’作舟”,或“学海无涯‘法’作舟”。
将“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成“千金散尽还复来?”。
(明确“换”:在一句诗词中根据需要换成别的字词及语气。)
5、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明确“合”:从诸多诗词中选取出一些字词重组成一个语句,或这些语句组合成一个句群。)
[第三层次小结]这些对学生能力层级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诗词名句。化用是引用的更高层次形式,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语言生成的集大成处。
三、反馈练习
基本思路:当堂练习,强化巩固上面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产生新的生成性知识与技能。
[练习题]以“美”为话题,自定立意,写一段话。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发现生活中的美了吗?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美,花开花落、四季更迭是美,底蕴深厚、谈吐优雅是美,闲庭信步、胸有丘壑是美,思亲探友、青灯独守也是美……
你是如何理解“美”的?请以“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恰当引用诗词名句,准确阐释。
(学生看题目、构思,然后在题后跟帖子。最后大家分享、点评,找优点,补不足。)
四、课堂小结
诗句字词排列顺序的变化引起语义的变化,重组意味着强调的重点发生变化。引用诗词的组合是完全自由的,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文章主旨的表达需要。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引用诗文是一个对诗词理解、记忆、鉴赏、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是作文由单纯追求文采到谋求立意深刻直至表现个性创新的过程。
五、作业
背诵指定的名句名篇,从不同角度提炼认识与感悟,写作语段。
[课后反思]
关于增强作文的文采,老师们大都让学生多写排比句,多用修辞,这样就给文章穿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不可否认这些做法确实对增加作文文采有一定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量华而不实甚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作文。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一定要在作文的内涵和底蕴上多下功夫,并付诸行动。而诗词名句引用是一种切实高效的尝试。
当然本课所学不是诗词引用的全部内容,此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套用(仿写),高考语言运用考点会有涉及,可在做仿写练习时加强训练。还有最高层次的意境、哲理化用,这些将安排在日后学习。
编后絮语
如何让学生的高考作文更有味道,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教学难题。这里的“味道”,并非简单的语言华丽,更有思想上的深邃。将“意”与“言”统一起来,是高三作文训练无法回避的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有资源”,即用什么来作语料;另一方面要“可操作”,即怎么用这些语料。立足已有资源。活学活用,在“意”与“言”上共同获得收益——本着这样的目标,我们选择了此课。希望这一案例对广大高三一线教师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