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491

[ 时剑波 文选 ]   

倾听那一声婉曲而深沉的叹息

◇ 时剑波

  教学《秋声赋》,我们往往会重视秋声秋状、秋气秋义的铺陈渲染与跌宕生姿、曲折有致的行文,但容易对文末的一小段“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一掠而过。宛如一支交响曲的《秋声赋》,其中以细雨之声、波涛之声、金铁之声、行军之声描摹秋声,又间杂读书之声、问答之声、唧唧虫声,最后作者让所有声响归于一声叹息,这声叹息正是文章的关键词,解读此段对把握文章的脉络与内蕴有重要的意义。
  从结构上说,结尾这段起到了首尾圆合的作用。文章以夜静读书开篇,中间宕开文笔写秋声喧腾,结尾又归于夜深人静,首尾回环照应。但这还是表象,文章在叹息声中结束让结尾构成了一种不结束之感,表明人物内心由此引起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环境的静,恰恰衬托了心里的不宁静,从这一点上说,结尾又有了一种动态感,让人感觉文虽结束。但引发的思绪却正如涟漪一般在扩展开去。童子这一人物的设置,一方面固然是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所需,但另一方面又以作者的悚然而惊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童子的少不更事、茫然无觉更衬出作者感到心中情思没有得到回应。悲凉之意无人能懂,心中凄伤无人理会,因而发为一声叹息。以秋虫和鸣来衬托更强化了作者的孤独之感,让这声叹息似有袅袅余音,耐人寻味。
  满纸描摹秋声,叹息因何而生?从内蕴上说,文从心出,文见其人,由叹息切入可以引导我们走入欧阳修的内心。知人论世,联系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此文写作背景进行发掘。就会发现这一声叹息意在言外。有着多重意味,婉曲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人生的诸多感慨,让我们在听到外部世界秋声的同时,更能听到欧阳修内在灵魂的心声,这其中有生命流逝、仕途纷扰、国事堪忧、理想未达的千般感慨和万端思绪。
  人生苦短的痛楚。欧阳修写此文时已年届五十三岁,在季节之秋、人生之秋,静对时间的流逝和形体的衰老,眼见“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自然会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深有感慨。而将这声叹息放入文学史的长河,我们更会发现它与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羲之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众多诗文一脉相承,同声一叹,蕴涵着人类自古以来面对生命无奈逝去的永恒悲感。
  仕宦纷扰的感慨。欧阳修人仕三十多年,在贬用之间历尽宦海波澜。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而随着革新失败,他也随之遭贬,到至和元年(1054)回京,他先后知滁州、扬州、颖州、应天府等地,四处辗转。晚年虽职居显位。但内心的伤痕又岂是一时就能平复的?他在嘉祐七年(1062)所作《读书》一诗中有“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的感叹,意思是说人事之伤更甚于利箭戕害着身心。因此。这叹息也是欧阳修回首宦海,百感交集之时流出的一声感慨。
  国事艰难的忧虑。北宋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朝代,外交上又常对辽和西夏妥协,国家积贫积弱。欧阳修几次参与政治革新,试图富国强兵,终未见成效。时至晚年,看到朝廷仍然因循守旧,积弊难改,欧阳修纵有心无奈力不足,自然十分慨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其中自有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的伤痛。叹息声中包含着欧阳修对政治时局的沉郁心情及对世事艰难、国家前途的隐忧。
  理想抱负的慨叹。改革弊政、挽救国运是欧阳修一生的理想,他曾为此尽忠竭力,但现实却是难酬夙志,晚年表面的官位升迁并不能改变他内心抱负无着的痛苦。夜深之时,回首自己生平壮志实现多少,人生哪禁得起几番蹉跎?此时涌积欧阳修心头的有因毕生奋斗的政治理想未达的悲慨,而更悲凉的是人生已至暮年!
  就这样,一颗敏感的心在一个秋夜被触动,所有的一切潜滋暗长,随秋声纷纷涌上心头,最终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汹涌秋声的背后,正是作者汹涌激荡的内心。所以,追索这一切,我们发现这一声“叹息”正是《秋声赋》“文”与“心”的契合点,浓缩着作者的生命感悟,委婉地传达着他难以尽言的人生况味。而通过发掘“叹息”后隐藏的意蕴。我们由此看到了文章后站立的作者,渐渐走近了一个真实的欧阳修,体验到了正如法国作家左拉在《论小说》中所说的:“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自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转引自王尚文著《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我们透过文字,看到的正是一个有着人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欧阳修,他曾经壮怀激烈,忧心劳形,渴望济世报国并为此执著追求,百般努力:老来却苦于人生短暂,宦海浮沉,世事艰难,感慨抱负实现不易。——这就是欧阳修在《秋声赋》最后流露的一声叹息,此叹深沉!

倾听那一声婉曲而深沉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