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484

[ 吴永军 文选 ]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

◇ 吴永军

  吴永军 男,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
  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
  
  当前,关于语文实质的争论,并没有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的深入人心,而日趋消歇。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如果我们不同于争论中的种种观点,而洞察争论背后的实质。那么就会发现:这种种争论实际上是对“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而“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
  
  一、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规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统一,这是问题的关键。
  长期以来,在对语文性质的认识上,“工具论”占有主导地位,“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它主要指明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和思维、交际的工具。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极目标)。叶老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工具论”基础上,“三老”强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
  因此,许多持“工具论”的学者也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门技能课,一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因此,为学生打下语言文字的基础就成了“工具论”孜孜以求的目标。
  关于“人文性”,学界也存有很多争论。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据此,笔者认为,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是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持“人文论”的学者格外强调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在学生精神成长中,为其打下“底色”,或者说是“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
  
  二、争论背后的实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的背后蕴含着“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那么。我们究竟要给学生打下怎样的语文基础呢?
  在关于“基础”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创新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科学上的创新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文理,都是“创新”的楷模(创新是根本,无创新就不能获此殊荣),但他们几乎都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记述199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事迹的书《厚积薄发——朱棣文的科学风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其中的“厚积薄发”恰恰说明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而当前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关理论中,不论是2000年初颁布的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还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十分强调“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而且强化了它的“构成因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等等。可见,那种关于美国学生基础不牢、却多有创新的想法,那种以为不要基础也能有创新(特别是某些“少年作家”的“成长经历”给人的“误解”)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实际上,美国学生的所谓“基础不牢”的“基础”恰是我们过去引以自豪的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死的知识”,而他们赖以创新的“基础”,诸如怀疑批判、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搜寻信息、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则是从小得以培养。并且贯串于学校教育始终,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基础的问题。而是什么才是新的导向于创新的语文基础。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我们为学生设计的基础。当然,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这正如“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 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好理解。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存在着脱离人文性来追求工具性和脱离工具性来追求人文性的倾向。前者主要表现在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上。这是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语文教学的“痼疾”。作为“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如背诵、习作等)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后者则是近几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问题,而是实践问题),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了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受到了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其能力,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重新设定新的基础,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知识与技能层面,即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如优美诗文的背诵)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如朗读、交流及合作、沟通)。“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一点也不过时。知识,特别是系统知识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还是文化的载体。其中镌刻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特定民族、国家的知识还是这个民族、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每个个体首先必须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而融入到这种文化中去。必须通过学习知识而与这种文化同化,才能最终成长为人。德国哲学家洪堡认为,只有用知识之网抓住了世界,人才发展他自己的生产力和内在形式的丰富性。
  二是精神(理念)层面,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毫无疑问,科学精神,特别是与人文相融通、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是创新的首要基础。这种精神表现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自由、自主、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以及不计功利、热爱学习的情感。
  三是行为习惯和方法层面,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包括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及时复习、认真做作业、大量阅读经典等。尽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它们不一定必然导致创新行为。因为,这些习惯通常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好学生”的品质,而且通常以“接受”现成的东西为主。实践证明鲜有创新之表现。因此,导向于创新的学习习惯,除了这些必备的外显行为以外,当前更应强调内隐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创新首先意味着“思维”的突破与超越。即首先应当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才有可能有创新。创新为本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经常作超功利的追问,作自由的思索、自主与独立的思考,作大胆的推论与猜测,不懈地探求真理。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