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52

[ 应慈军 文选 ]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 应慈军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和谐的前提是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作风的民主。看当今的语文课堂,虽然已经没有了传统的那种伦理意义上的师道尊严,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却是普遍的。很多时候的很多课堂,“平等”、“民主”还只生活在提倡里,“和谐”成了空谈。那么,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培养平等意识,培育民主因子
   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课堂。学生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时空里,才会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自当改变观念,变强势的施教者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乃至参与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克服其依赖思想,从而培育民主因子,形成和谐课堂。
   曾听一位名师借班上《湖心亭看雪》。他针对课文“更定”的注释“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先说明了“更定”的意思: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定,停止,可引申为“结束”,也可释为“确定”。继而提出:从字面上看,“更定”可解释为“晚上八点”(更的确定,开始),也可解释为“早上五点”(更的结束);你认为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呢,还是凌晨五点?
   100%的学生认定张岱看雪的时间为“晚上八点左右”。(尽信书的表现,而这也许正是名师要的效果)对此,名师启发道:冬天晚上八点左右,这个时段天色很昏暗了,目之所及很有限。也许大雪之后,雪光会削弱这种昏暗,但能看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可能性有多大?莫非是月夜?但文中所绘之景,没有一点月光感,哪怕是淡淡的。
   在同学们首肯后,名师接着说: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和叙述,能推翻课文的这个注释?于是同学们讨论、争论,最后有了以下的可喜:
   1.文中写西湖“雾凇沆砀”,这“雾凇沆砀”即表明看雪的时间不可能在“晚上八点”。“雾凇沆砀”的意思是“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课文对“雾凇”作注时,特别引用了曾巩《冬夜即事诗》的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旦视如雪”中“旦”是天明、早晨的意思。
   2.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无非是为排解亡国带来的郁闷,想在一个天地悠悠唯我独行的时刻,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西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尽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但也未必没有游人夜赏西湖。但凌晨五点时分,游人出来赏景的几率就微乎其微了。在这个梦酣时分,只有如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遗世独立的人才会夜不能寐,发此奇想,有此异行。
   3.文中有言“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认为那两个金陵客的“痴”与张岱有得一比,因为他们早于张岱到得湖心亭。如果是晚上八点前到的,那实在够不上“痴”!再从舟子的“喃喃”来看,舟子为张岱撑船到湖心亭似有不甘,至此还耿耿于怀。如果是八点时分,应该不至于此,因为那时应该还没有就寝,天也不至于如凌晨般冷,毕竟赚钱的机会也不太多;但是凌晨,正是被窝暖暖好睡时,被张岱叫起,虽然也赚钱,毕竟太不爽。
   种种迹象表明,张岱看雪当在“早上五点”。因此张岱湖心亭看雪,终于因为金陵人的好客而未能看够,郁愤之情也难得消解。可见这世上,难有清净之地。标题中的“看雪”而非“赏雪”之意,也由此明晰起来。
   在对张岱“看雪的时间”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知识被唤醒,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着课文内容,作家的性情、观点态度,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在探究中学习探究的方法。而这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这位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抓住了教学内容中有价值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向文本的纵深世界突进。但这远不是最主要的,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思考和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讨论甚至争论,从而得出了非人云亦云的结论。这个过程里,教师、学生、教材编写的专家均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民主的氛围里,在积极的争论里得出了基本的共识,于是大家都有了一种战胜名家的快感。推翻了一种结论,赢得了一种自信,获得的是一种无畏权威的品质。讨论,争论,结论(或保留意见),看似波澜连连,实则是达到对立统一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境界。
   二.教学相长的快感,催生和谐课堂
   现今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掌控着的教学。不少教师自以为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而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比如我们总能听到“他们,上课都不听”的埋怨。那么听了,就能学好你教的这一门学科?一言堂的教学(有些讨论课,其实质还是一言堂),学生多处在压抑的状态,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比较困难。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那点知识其实很有限,未知的东西,大都可以用“百度”“谷歌”等搜索获知。一个好的教师,能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才是关键。上面提到的那位名师,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可供学生深究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通过探究而感悟到了读书须有疑的价值,建立了一种专家也可以批评的理念,有了解决问题要有方向、策略、途径的意识。这里,教师如果未能预先设计好问题、做好答案、思考教学策略,就很难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很难造就课堂上那种活跃的和谐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而是学会了教学,提升了教学的实力。教和学共成长,使教和学双方都获得了一种快感,这是一种平衡状态的和谐。欲此,可作如下努力:
   1.边教边学边思。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获得语文能力的最大化发展,教师就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因成功而快乐,或因失败而懊恼,或因平淡而无趣。种种境况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以研究的形态来对待课堂教学,教学就会有品位。
   2.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弄清楚该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施教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更有效,有了内容,不愁没有好的办法。课堂教学下的学生语文能力的“质”有了实质意义的变化,学生才会感到语文学习的价值。
   3.融入学生的世界。我们的知识视野和能力所及大都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时候尚不及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们思维敏捷,不乏思想火花,但也偶然或常常表现出幼稚、偏激,我们要多包容,多一些鼓励,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融入他们的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三.以学生学得快乐为乐,其乐融融
   语文,是很能让学生快乐的一门学科,可眼下没有多少学生喜欢语文,因为:应试味太浓,语文味太淡;说教味太重,实效性太少。不快乐的课堂不会有和谐。
   如果教师能以学生学得快乐为乐,那么境况就会不一样。比如上文所述名师的课堂,学生当以破解了阅读中未曾想到而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快乐。快乐的课堂,是和谐的。
   我所说的快乐课堂,不是无聊堆砌的课堂,而是引领学生解决真实的语文问题、提升语文能力的课堂。要这样,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五个一:
   1.一个明确而恰当的目标。当下的课堂总是目标太多而且模糊,比如有教师给《半张纸》教学所定的目标是:(1)赏析小小说的精妙结构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3)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这些目标大概可适用于任何初中、高中年级的小说教学。如果将目标定位于“理解容器式结构的作用”,虽单一却可使教学内容集中、明确,易于检测,因为它是基于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意图、文本特征和学情而设定。一堂课一个恰当的目标,优于模糊不清多而杂的目标。
   2.一个明晰的主题。如果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那么它也是有主题的。比如《半张纸》的主题可以是:半张纸的作用(价值)。由此而来的教学内容就会比较集中:这是怎样的半张纸?“半张纸”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多而杂的内容如何用短小的篇幅来呈现?有了主题的课堂,教学内容将不再庞杂,问题不再杂而无序且得不到有效解决。
   3.一组层层递进的能多角度阐释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可设计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序列化,使教学有了比较好的深度、厚度、梯度。设问的同时要拟好周密的答案。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应试的需要,更是能让学生见到实效的需要。而众多课堂的问题解决总是处在一种半拉子工程的状态。
   4.一组能够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题目。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我们可以用精心设计好的练习来检测。教、学、练的目标一致性,有利于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有效度。
   5.一组能让学生记住的经典性的话语。(通常表现为小结语、总结陈辞)看当下,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能记的内容实在不多,“讲过了还是考不出来”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备课时认真思考能让学生记住些什么。比如以“半张纸的作用”为核心的《半张纸》的教学,有教师小结:半张纸勾连了生命记忆,半张纸浓缩了人生的悲欢,半张纸播种了生活的动力。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半张纸作为“容器”的作用的精到概括,好记而且有意义。
   课堂上除了有趣,更应有实质性的问题的解决,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语文能力是在提高中。这样的课堂,就有了成就感的快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将教学看成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那么在我们付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就会以教为乐,以生乐为乐,就会以平等待学生,以民主来处事,这样的课堂就会很和谐。
  
   应慈军,语文教研员,现居浙江丽水。责任编校:洪 鸣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